2024年03月22日发布 | 788阅读
脊髓脊柱-自定义

【温医一院神经外科专栏】疑似"脊髓蛛网膜网"的蛛网膜囊肿1例

倪智慧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博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志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伟忠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带来疑似"脊髓蛛网膜网"的蛛网膜囊肿1例,欢迎阅读、分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49岁,无业,温州平阳人,既往体健。 
主诉:背痛5年余。
现病史:患者5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背痛,当时未重视,未就诊。患者自诉近年来逐渐出现肢体乏力,爬楼梯时乏力加重,偶有左手麻木,无恶心呕吐,无走路不稳。3天前患者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查MR提示“T4-7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或蛛网膜襄肿可能,伴T5-6水平脊髓受压、变性,现门诊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四肢活动可,深浅感觉正常,肌张力双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小脑功能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


2023-03-08 MR:提示T4-7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或蛛网膜囊肿可能,伴T5-6水平脊髓受压、变性;颈胸椎轻度骨质增生;C3/4、4/5、5/6、6/7、C7/T1椎间盘突出。



图1、图3矢状位T2WI示:T4-T7水平 疑似“手术刀征”;图2矢状位T1WI示:T5-6水平脊髓受压变细;图4轴位T2WI示:T4-T7脊髓背侧占位。


诊治经过


术前科室讨论:患者收入我科后行科室讨论,考虑T4-7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或蛛网膜囊肿可能,患者症状明显,有手术指征,故于2023-3-17日行椎管内病变切术。


手术过程:

全麻后转俯卧位,全程电生理监测,作T4~T6胸背部正中切口,剥离右侧椎旁肌肉,脊柱拉钩撑开,暴露T4~T6右侧椎板,磨钻及枪状咬骨钳打开右侧椎板,暴露椎管,脑棉保护后纵形切开硬脊膜,硬脑膜打开后,见脊髓背侧蛛网膜增厚、浑浊,内有澄清囊液,前方脊髓受压,增厚的蛛网膜与脊髓及神经根有粘连,显微镜下分离增厚蛛网膜与脊髓及神经根的粘连,小心将其剥离剪除。严密缝合硬脊膜,硬膜外留置引流管一根,最后依次缝合椎旁肌肉、皮下组织及皮肤。


①暴露椎管、切开硬脊膜;②剥离增厚的蛛网膜;③将蛛网膜从脊髓上锐性分离;④缝合硬脊膜。

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背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左上肢麻木症状较前改善。术后MRI复查提示脊髓受压情况逐渐改善。


术后第一天CT三维重建


术后第二天MRI复查


术后1月MRI复查

术后病理:“T4-7水平脊髓背侧病变”结合临床,考虑少许蛛网膜组织。


讨论


脊髓蛛网膜网(Dorsal arachnoid web)是一种位于硬膜下的横行束状带蛛网膜组织,非常罕见,多发生于中上段胸髓的背侧。由于蛛网膜网带的牵拉作用,导致蛛网膜下腔局限性增宽和脑脊液流动性的改变,进而产生脊髓压迫症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脊柱的创伤、感染及炎症有关,也有观点认为蛛网膜网可能是塌陷的蛛网膜囊肿的壁形成的。


脊髓蛛网膜网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包括:局灶性胸背痛(68%)、下肢无力(45%)、麻木和感觉改变(58%)、下肢根性疼痛(42%)、上肢无力(24%)和神经根痛(37%)。


“手术刀征”(scalpel sign):在矢状位的影像学检查中,局部脑脊液空间的轮廓可呈现出类似于外科手术刀的形状,被称为“手术刀征”(scalpel sign),是该疾病的特征表现。


脊髓蛛网膜网需与脊髓疝、脊髓蛛网膜囊肿相鉴别。蛛网膜网(AWS):在MRI上,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形状似手术刀,蛛网膜下腔的其余部分之间缺乏明显的界限,在椎管造影中没有延迟填充的证据。脊髓疝:脊髓通过硬脊膜缺口处突出。典型者MRI可呈现“C”形结节状改变,疝出部分呈“吸盘征”,轴位呈现“双脊髓征”。脊髓蛛网膜囊肿:MRI表现为硬膜内脑脊液样信号囊状影,囊壁光滑,界限清楚,囊内可见分隔,相应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移位。如果要明确区分这三者,可行脊髓造影,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膜状结构:有充盈缺损提示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如果脊髓有轻微的腹侧成角,没有见到膜状结构,诊断为特发性脊髓疝;而如果可见手术刀样的尖锐成角,则诊断为蛛网膜“网”。


对于脊髓蛛网膜网的治疗,目前认为有症状者,手术切除蛛网膜网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法,手术分离和切除蛛网膜网可以改善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减轻脊髓压迫,消除脊髓空洞。对于无临床症状,而且影像学上脊髓压迫不明显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此例手术病人,术前磁共振提示T4-7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或蛛网膜囊肿可能,磁共振上似乎能见到疑似“手术刀征”的表现,但不是很典型。同时我们术中并未见到典型的横形束状带蛛网膜组织,故我们最终还是考虑是蛛网膜囊肿

周静雯,王笑转,陈燚林等.蛛网膜网致脊髓压迫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1):14.


朱丽,秦俭,修志刚等.脊髓蛛网膜网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1,32(02):145-146.


小结


1. 蛛网膜网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临床病变,目前国外只有少数病例报道。

2.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中上段胸髓,95%位于脊髓背侧,可能导致严重的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胸段脊髓症状和背痛。

3.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脊柱的创伤、感染及炎症有关。

4. T2WI矢状位上表现出特征性的“手术刀征”,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形状似手术刀。

5. 有症状者,手术切除蛛网膜网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Choi J, DeSimone K, Dacumos V, Hoshide R, Qiao Y, Hui F. Scalpellum occulta: A rare case of dorsal spinal arachnoid web without the scalpel sign. Radiology case reports. 2024;19(4):1552-5.
2. Weng W, Cheng F, Zhang J. The occult spinal arachnoid web with inimitable imaging: a case report with 5 years of follow-up.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23:1-5.
3. Tran T, Vo P, Truong T, Ho T. A case of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ic dorsal arachnoid web.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2023; 14:210.
4. Elkadi S, Kraus A, Krisanda E, Sayah A. Spinal arachnoid webs in adults: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in a multicenter study. Journal of neuroimaging: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imaging. 2023;33(2):235-9.
5. Buntting C, Ham Y, Teng K, Dimou J, Gauden A, Nair G. Scalpel sign: Dorsal thoracic arachnoid web, thoracic arachnoid cyst and ventral cord herniation. Radiology case reports. 2022;17(10):3564-9.
6. Nagashima Y, Nishimura Y, Ito H, Oyama T, Nishii T, Gonda T, et al. Atypical radiographic case of arachnoid web without scalpel sign.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2022; 13:108.
7. Delgardo M, Higgins D, McCormick K, Reid P, Canoll P, McCormick P.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utcomes, and Pathology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Dorsal Arachnoid Web. Neurosurgery. 2022;90(5):581-7.
8. Laxpati N, Malcolm J, Tsemo G, Mustroph C, Saindane A, Ahmad F, et al. Spinal Arachnoid Webs: Presentation, Natural History, and Outcomes in 38 Patients. Neurosurgery. 2021;89(5):917-27.
9. Rodrigues A, Rodrigues D, Queiroz J, Laube K, Braga M, Kita W,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arachnoid web: Report of two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2021; 12:316.
10. 周静雯,王笑转,陈燚林等.蛛网膜网致脊髓压迫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1):14.
11. 朱丽,秦俭,修志刚等.脊髓蛛网膜网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1,32(02):145-146.



图文 倪智慧

审核 曾 博

终审 苏志鹏

编辑 张伟忠


科室主任

苏志鹏 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擅长颅脑肿瘤的微创手术及垂体瘤的内镜手术、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的救治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长三角神经内镜创新与转化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温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医坛新秀,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识别/点击二维码,前往苏志鹏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科室介绍

1952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专家、时任院长林镜平教授实施浙江省首例颅内取弹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浙江省神经外科的手术历史。197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创建神经外科。上世纪90年代,在省里率先全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现已成为浙东南闽北地区集医、教、研于一体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目前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单位、浙江省外科学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是国家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设有浙江省神经老化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科室现有144张床位、4个病区、3个百级洁净手术间、1个复合手术间、2个急诊手术间,拥有神经导航系统、手术显微镜、电生理监测系统、神经内镜、超声吸引器、视频脑电监测系统、三维DSA等现代化高精仪器设备;年手术量近4300台,学科规模、临床诊治病例数及手术量均居浙江省第二位,2019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21位。

科室成员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浙江省151人才1人,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医坛新秀1人,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2人次担任神经科学领域国际学术组织副主席和委员,有23人次担任神经外科领域全国性学术组织常务委员、理事、委员;成员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及中华医学奖1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及温州市科技进步奖19项。科室在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神经创伤、脊柱脊髓、功能神经外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Brain、ACS-NANO、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杂志。

诊疗范围及特色:
科室设置颅脑创伤、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五个方向,科室拥有颅底外科手术团队、神经介入手术团队、脑胶质瘤MDT团队、垂体疾病MDT团队、癫痫诊治团队。除开展颅脑外伤、脑卒中、颅内肿瘤和脊柱脊髓等常规手术外,同时开展颅底肿瘤、脑干与髓内肿瘤、大型听神经瘤、巨大垂体腺瘤、巨大复杂动脉瘤、巨大型动静脉畸形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其中神经肿瘤团队除肿瘤常规显微手术外,近年来开展多模态引导功能区肿瘤手术,内镜微创垂体瘤手术等新技术;脑血管病团队除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介入及手术治疗,近年已全面开展颈动脉内膜剥除、急诊绿色卒中通道脑梗塞取栓等手术;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常规开展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难治性癫痫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手术,近期已开展球囊压迫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新技术;颅脑创伤团队除了常规颅脑外伤诊治外,近年来开展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治疗等新技术。
识别/点击二维码
前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