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1日发布 | 758阅读

【精选编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发现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子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方亦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子墨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发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日本福冈和次郎医院的Shingo Yamada等利用OCT技术对CAS后再狭窄病变进行了细致评估,展现了其在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已于2024年2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Yamada S,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2, 2024. doi:10.1177/15910199241232465】



研究目的


颈动脉狭窄是中风主要成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作为预防中风复发的认可治疗策略,其后发生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亟待解决。面对ISR,尽管已采取多种介入治疗手段,但最优治疗策略仍未明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凭借其优于传统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高分辨率能力,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支架内情况提供了精细的微观结构信息。来自日本福冈和次郎医院的Shingo Yamada等利用OCT技术对CAS后再狭窄病变进行了细致评估,展现了其在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已于2024年2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追踪了2015年至2020年间本院完成的321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通过影像学手段对252个病变进行了至少一年的随访。发现7个病变存在支架内再狭窄(ISR),需要血管内再治疗。治疗前采用双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CAS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并使用OCT技术进行病变评估,OCT提供了比传统血管造影和超声更详细的微观结构信息。对OCT图像的分析依据先前冠状动脉OCT研究定义的病变形态,评估了最小管腔面积和支架内管腔面积。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值<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被用于6个病变的评估,但由于1例病变远端延伸,OCT系统无法穿过,改用血管内超声(IVUS)。1位患者存在肾功能障碍,未进行OCT,实际完成OCT检查的病变共5个。在进行OCT及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且所有患者中未观察到临床并发症。


OCT检查发现,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前,3个病变显示为均质高强度组织,2个病变显示为异质组织伴有信号衰减。通过最小管腔面积和支架内管腔面积的测量,平均支架内狭窄面积为84%。经过球囊血管成形术(平均球囊大小为5.4mm)后,最小管腔面积(从1.7±0.6mm²增至11.4±5.3mm²,p< 0.01)和最小支架内面积(从12.7±2.6mm²增至21.8±5.0mm²,p<0.01)均显著增加。球囊血管成形术后,4个病变获得了超过10mm²的最小管腔面积,但在1个病变中(病例3),尽管进行了5.5mm的球囊扩张,仅获得了2.2mm²的管腔面积。所有病变中均检测到组织压缩。支架内斑块体积从11±2.4mm²减少到10.4±2.6mm²(p=0.30)。3个病变检测到表面分离,在病例1中,分离发生在刚好在支架管腔下层,而非新内膜表面。在病例2中,由于表面分离导致的瓣膜形成,放置了额外的支架。


在34-60个月的随访中,4个病变未出现再狭窄。然而,在病例3中,手术后10个月由于严重的ISR导致了重大脑梗塞。


图1.(A)术前血管造影显示CAS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箭头指向小图C对应的位置。(B)OCT的纵向图像。(C)OCT的轴向图像揭示了没有信号衰减的均匀信号丰富带。(D)球囊血管成形术后的血管造影显示良好的扩张,箭头指向与小图F对应的位置。(E)OCT的纵向图像。(F)球囊血管成形术后的OCT轴向图像,检测到组织压缩、前支架的扩张、表面分离(*)以及支架内新内膜层的分离(**)。


图2.(A)术前血管造影显示CAS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箭头指向与小图C对应的位置。(B)OCT的纵向图像。(C)OCT的轴向图像揭示了在新内膜层中存在高强度带,带有溃疡和新生血管(*);深层也存在信号强度较低的区域;部分支架支撑部不可见。(D)球囊血管成形术后的血管造影显示良好的扩张,箭头指向与小图F对应的位置。(E)OCT的纵向图像。(F)OCT的轴向图像,显示组织被压缩,新内膜和支架之间的瓣膜形成伴随撕裂(*)。(G)支架置入后的血管造影,箭头指向与小图I对应的位置。(H)OCT的纵向图像。(I)支架置入后的OCT轴向图像显示良好的再通,支架支撑杆之间有小的组织凸起(*)。


图3. 在病例1中,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图像评估管腔面积的方法。通过专用软件在OCT采集的样本横截面图像上实际测量流动区域(绿色点状圈)和支架内管腔面积(白色点状圈);支架内斑块体积通过支架内面积减去流动区域面积来计算。(A)、(B)术前OCT图像,支架内斑块体积为13.6mm²;(C)、(D)球囊血管成形术后的OCT图像,支架内斑块体积为14.9mm²。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中,针对CAS后再狭窄的5个病变进行了再治疗时的OCT分析。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前可明显检测到支架内新内膜增生或新动脉粥样硬化,而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则能清晰观察到组织挤压以及表层/深层撕裂。OCT能够在CAS过程中检测再狭窄的支架内结构,并有助于优化CAS后再狭窄的治疗策略。



关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OCT应用于复发性隐源性卒中技术和系列病例讨论


使用OCT确诊反复发作卒中的颈动脉蹼患者及评估支架成形效果


OCT对PED治疗后可逆性支架内狭窄和内皮化血栓的观察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子墨 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审 校




方亦斌 副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