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发布 | 1145阅读

【中国声音】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症的临床疗效与预测因素

解虎涛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单明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张建国教授团队在国际神经外科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发表了题为《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for primary Meige syndrome: clinical outcomes and predictive fac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全面分析了STN-DBS对Meige综合征患者运动症状、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疗效的预测因素,这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单中心临床研究,为STN-DBS治疗Meige综合征提供了参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解虎涛、博士生单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引 言

原发性Meige综合征是一种成人起病的颅面部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随病情进展,症状可累及颈部。这些症状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引发社会心理负担。虽然药物、肉毒素等保守治疗手段可短期缓解症状,但个体差异显著,且长期疗效欠佳。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目前常用的刺激靶点是苍白球内侧部(GPi)。此外,近年来的研究提示丘脑底核(STN)是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一个新的有希望的DBS靶点。然而,受限于Meige综合征的低发病率,现有的病例报告和小样本临床研究主要聚焦于运动症状,而对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等非运动症状的关注不足。此外,STN-DBS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但疗效的预测因素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基于目前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数据,全面分析了双侧STN-DBS对Meige综合征患者的运动症状及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等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疗效的预测因素。考虑到术前患者选择、术中电极精准植入和术后程控均是影响DBS疗效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将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与刺激相关的变量均整合到了预测因素分析中。


主要研究结果


01

患者的临床特征

共51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图S1),其中男女比例为1:1.8(18:33),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5.7±9.7岁(范围34-74岁),平均病程为5.2±4.5年(范围0.5-23岁)。术前40例患者轻度至中度抑郁(78.4%),35例轻度至中度焦虑(n=35,68.6%)。平均随访时间为27.3±18.0个月(范围6-75个月)。


FIG.S1 Flowchart depicting the patient selection process for Meige syndrome.


02

患者电极重建、激活组织体积模拟

本研究展示了DBS电极位置、激活触点与STN核团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A和B)。激活触点通常分布在STN的背外侧(感觉运动区)(图1C和D),MNI空间的平均坐标如下:右半球,X=13.3±1.1,Y=-13.1±1.5,Z=-6.3±1.6;左半球,X=-12.8±0.9,Y=-12.8±1.5,Z=-6.1±1.7。末次随访时,44例患者的刺激模式设置为单极刺激(86.3%),5例患者双极刺激(9.8%)。平均刺激参数(双侧半球)如下:电压2.7±0.6 V,脉宽76.6±15.3 μs,频率139.0±20.6 Hz。基于Lead-DBS工具箱,采用个体激活触点和刺激电压来模拟每个患者的激活组织体积(VTA)。患者的双侧VTA与STN不同亚区的重叠体积显著不同,其中与STN感觉运动亚区的重叠体积(63.0±34.5 mm³)显著大于联络亚区(30.1±16.8 mm³)和边缘亚区(11.8±7.8 mm³)。


03

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的评估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估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 BFMDRS)评估Meige综合征患者的运动症状和残疾程度。末次随访时,BFMDRS运动症状评分从基线时12.9±5.2显著下降到5.3±4.2(下降58.9%,p<0.001)(图2A和D),进一步的BFMDRS运动亚项分析显示,眼部症状(6.6±1.7至2.5±2.3,下降61.9%,p>0.001)、口周症状(3.6±2.4至1.5±1.8,下降51.5%,p<001)、言语和吞咽症状(1.9±2.1至0.8±1.1,下降49.3%,p<0.001),以及颈部症状(0.9±1.7至0.5±0.8,下降25.9%,p=0.005)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改善(图2C和F)。此外,BFMDRS残疾程度评分(5.6±3.3至2.9±2.9,评分下降44.6%,p<0.001)(图2B和E)也有显著改善。




04

非运动症状

(1)情绪

术前和术后均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和1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14)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显著降低(HAMD24评分:12.6±6.4至8.1±9.5,评分降低35.3%,p<0.001)(图3A和C)。手术前,78.4%的患者(n=40)经历了轻度至重度抑郁情绪,末次随访时,这一比例降至31.4%(n=16)。患者焦虑程度也显著降低(HAMA14评分从10.9±5.4降至7.3±8.2,降低34.2%,p<0.001)(图3A和C)。手术前,68.6%的患者(n=35)有轻度至中度焦虑,而末次随访时只有31.4%(n=16)。


(2)整体认知功能

术前和术后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Meige综合征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提示双侧STN-DBS对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MMSE(27.9±1.9至27.5±2.3,p=0.119)和MoCA(23.5±2.6至23.4±3.1,p=0.473)无明显影响(图3B和D)。


(3)生活质量

采用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末次随访时显著改善。具体而言,我们观察到整体健康(42.5±18.9至55.4±25.5,增加48.6%,p=0.001)、生理功能(58.7±23.4至70.1±23.7,增加37.9%,p=0.002)、生理职能(37.7±28.0至57.8±41.7,增加46.7%,p=0.001%增加,p=0.003)、精神健康(50.4±20.4至60.1±19.4,37.7%增加,p=0.001)和活力(56.2±18.5至63.4±19.0,24.9%增加,p=0.004)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图4A和B)。



05

运动症状的疗效预测因素

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运动症状疗效预测因素,包括7个因素:病程(p=0.006)、术前HAMD24评分(p=0.001)、术前HAMA14评分(p=0.002)、VTA与STN核团的重叠体积(p=001)、VTA与STN感觉运动亚区重叠体积(p<0.001)、VTA与STN边缘亚区重叠体积(p=0.043)以及脉宽(p=0.025)(表3)。随后基于上述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构建了多因素回归模型。由于多重共线性的问题,VTA与STN核团的重叠体积被排除了。此外,由于先前研究发现术前BFMDRS运动评分可能是GPi-DBS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预测因素,因此,患者术前BFMDRS运动评分也被纳入本研究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中。最终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²=0.478,p<0.001)确定了3个独立的预测因素:病程(标准化β系数=−0.243,95%置信区间:−3.869至−0.251,p=0.027)、术前HAMA14评分(标准化α系数=−0.383,95%可信区间:−3.642至−1.089,p=0.001)以及VTA与STN感觉运动亚区重叠体积(表3)。




结 论

基于目前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发现STN-DBS不仅可有效改善Meige综合征的运动症状,而且还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从而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这些结果支持STN-DBS是治疗Meige综合征的有效外科手段。此外,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发现病程、术前焦虑情绪以及VTA与STN核团感觉运动亚区的重叠体积均与STN-DBS的疗效密切相关。上述发现强调了Meige综合征中早诊断早干预、关注术前情绪症状以及提高DBS电极准确植入STN感觉运动亚区的重要性。


笔者关于DBS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一些思考
(1)前瞻性和大样本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TN-DBS对于Meige综合征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但是由于回顾性研究难以提供高级别的证据,因此,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s)是验证STN-DBS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2)STN与GPi刺激靶点的比较:尽管GPi-DBS在治疗Meige综合征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多,但对比STN和GPi作为DBS靶点的优劣,目前尚未见报道。未来的研究可以专门设计对比试验,评估这两个靶点在疗效、副作用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差异。
(3)情绪症状的重视:本研究发现Meige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明显的情绪症状,如焦虑和抑郁,但这方面目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未来的研究应包括情绪症状的评估和治疗,可能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包括神经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症状。

(4)长期随访和综合干预策略:除了进一步研究DBS的疗效,长期随访研究对于理解治疗效果的持续性、可能的迟发性副作用以及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也至关重要。同时,探索DBS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等综合干预策略的协同效应,可能为Meige综合征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第一作者简介

解虎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

 • 近年来一直专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神经调控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授权专利2项

单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研究生

 • 现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事癫痫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相关工作;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癫痫外科&功能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 临床擅长成人及儿童癫痫的术前评估及外科治疗;功能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评估及手术治疗;颅脑、脊髓脊柱手术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及手术治疗等

 • 现任中国研究型学会神经电生理专委会委员,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癫痫与神经调控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电生理组委员、安徽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协会、安徽省医师协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等

 •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论文7篇


通讯作者简介

张建国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兼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主任、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 首都医科大学运动障碍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监测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长、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会(WSSFN)常务理事、亚洲癫痫外科协会常务理事等

 • 专注脑功能性疾病30余年,率先应用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开启了神经调控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序幕,建立首个国家级神经调控多学科诊疗体系和平台,组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主持推动脑起搏器国产化的临床验证,为我国有源性植入脑起搏器的研发和临床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主持科技部、国自然重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近5年在《JAMA 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NNP》、《Brain》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150余篇

 • 主编和编译论著8部,主持撰写临床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8项,其中1部被纳入国际指南规范

 • 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当选“北京学者”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