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镜设备也在进一步改进和升级。神经内镜由单晶片(CCD)到3CCD,再到高清和4K高清,手术清晰度大大提高了,但是仍然是2D图像,缺乏足够的立体空间感觉,是目前的主要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3D神经内镜应运而生,它通过特殊的镜头和图像处理系统能够实时呈现立体的手术视野,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位置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周围结构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为更加精准的微创手术提供了安全的保障。由此3D内镜成为目前最为热门的神经内镜技术追求。
一、3D神经内镜参展情况
2024年3月7日至9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期间,3D神经内镜作为新产品之一,在KARL STORZ展台专门展出。其3D神经内镜为一体式电子镜,直径4mm,工作长度175mm,重量295g,提供0°,30°,45°三种视向角选择;位于电子镜头端的两个全高清图像传感器可以模仿人体视觉成像,从而提供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
在3月8日及9日的会议间隙中,张亚卓教授、毛颖教授、洪涛教授、朱巍教授、张晓彪教授、王镛斐教授、桂松柏教授、刘丕楠教授、李美华教授、花玮教授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医生莅临KARL STORZ展台,交流3D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运用体会。
展区还特别设置了55寸3D屏幕,呈现了张晓彪教授和施炜教授等专家的3D神经内镜手术视频,吸引了众多神经外科医生驻足观看和讨论。
在试用体验3D神经内镜和观摩3D内镜手术视频之后,许多专家表示:卡尔史托斯3D神经内镜清晰度很高,立体视觉好,色彩还原度出色,在手术中表现稳定,能帮助更好地深度感知及识别解剖位点,增加手术的辨识度和安全性;因其握持轻便舒适和自动调焦功能,便于手术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效率。部分专家反馈目前卡尔史托斯3D内镜的景深感太强,需要使用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有专家反馈:3D内镜镜头容易污染,与经鼻手术比较,在经颅手术中更加适合使用3D内镜,特别是神经血管丰富的颅底和脑深部区域;在此区域3D内镜对于病灶和相关结构的空间距离感大大增加,有利于精准辨识和安全操作。
二、神经内镜分会场-3D神经内镜课题
此次学术年会神经内镜分会场也有两位专家分享了3D神经内镜的课题。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炜教授分享了《3D内镜技术在颅脑疾病术中应用的初步体会》,他在讲课中谈到,他一开始不太喜欢3D,在新加坡开会时看到很多专家都在讲3D,国内也有专家在做;在体验了3D内镜做手术后,发现3D内镜相比于2D能还原深部结构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并且对于组织结构的深浅、前后、空间比邻关系的理解更为透彻和精准。施炜教授使用3D内镜在垂体瘤、松果体肿瘤及MVD手术中有十几台手术的使用经验,并分享了3D内镜经鼻垂体瘤手术、三叉神经痛手术和松果体囊肿的使用病例。遗憾的是本次大会没有3D屏幕,无法展示3D内镜的震撼效果。他认为目前3D内镜的不足主要集中在镜头污染、3D镜头与手术目标区域的距离、术者与屏幕的相对位置、需要适应期、价格较贵等。
总的来说:第一点,3D神经内镜图像组织结构立体感强,分辨率极高,图像细节增加,对深浅、前后的空间比邻关系理解更为透彻和精准,利于肿瘤切除时辨别硬膜内的神经血管结构,精细操作更为准确、安全,能够改善深度知觉和手眼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术后并发症。第二点,对于有一定内镜基础的神经内镜医生,从2D神经内镜向3D神经内镜转化学习曲线短,易于适应和掌握,不会延长相应的手术时间;而对于从显微镜转内镜初学者来说,学习曲线更加平坦。第三点,景深立体效果3D外视镜和3D内窥镜同样优秀,视野范围3D外视镜更大,能够覆盖到骨窗,但是术区有效视野范围3D内镜更有优势。
鲁晓杰教授发表总结,3D内镜是个趋势,可能它在适应上需要时间,但慢慢会适应的。就是目前在大会交流上的呈现,以及手术视频的剪辑还有一定困难,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肯定会解决这一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教授团队张金森老师分享了《3D外视镜、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探索》,其中展示了使用3D内镜做三脑室顶部方向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手术和经鼻蝶颅咽管瘤切除术的病例,3D内镜对于组织结构的识别更精准,磨除鞍底骨质能达到更精细的效果。他认为,3D内镜镜身感知好,能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对内镜初学者友好,感知解剖结构,学习曲线短。
洪涛教授总结说,内镜技术的进步同样会带来手术的进步,手术当中充分利用好各种技术的优势,回避劣势,综合使用会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