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8日发布 | 945阅读
脑肿瘤-自定义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一个真实病例背后的疾病探索与治疗路径(第二轮神经内镜系列十七)---浙二神外周刊(第447期)

朱伊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梁微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陈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吴群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工作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室创始人之一的陶祥洛教授及刘伟国教授首先开展,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工作的单位之一。目前亚专科由吴群主任医师牵头,以及洪远主任医师和闫伟主任医师为骨干的团队,主要从事以颅底内镜为主的神经内镜工作。团队骨干都有包括匹茨堡大学及UCLA等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自431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神经内镜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垂体腺瘤协作团队(MDT)成立于2016年,由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检验科等科室主任及骨干医师组成,致力于垂体腺瘤多学科全流程管理,提出了“精”垂体这一管理理念,即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从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管理垂体瘤诊治。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43岁,因“头痛17年,发作性心慌、大汗12年”入院。


2月前(2024年1月),患者出现阵发左侧偏头痛,NRS 2-3分,持续2-3分钟后缓解,伴性欲下降,否认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其他不适,查PRL 3400 ng/ml,LH 0.01 mIU/ml, FSH 0.01 mIU/ml, T 2.03 ng/ml,其他垂体激素大致正常,垂体MRI示垂体大腺瘤包绕右侧颈内动脉。此外,患者自诉口干,否认多饮多尿、夜尿次数增加,每日饮水约1.5-2L,尿量与饮水量相当,查Ca 2.95 mmol/L, 游离钙 1.47mmol/L ,P 0.77mmol/L, ALP 198U/L,PTH 166.0 pg/ml,β-CTX 1.34ng/ml,T-25OHD 8.0ng/ml,24hUCa 13.50mmol/24h,甲状旁腺超声显示:甲状腺左叶下极下方低回声(1.0×0.8×0.7cm),甲状旁腺断层融合显像示:甲状腺左叶下极后方异常所见,考虑功能亢进之甲状旁腺组织可能。诊断考虑“垂体泌乳素大腺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鉴于患者多种内分泌腺体同时出现异常,临床医师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最终,通过基因分析证实了他携带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的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明确了MEN1的诊断。


图1A-B. 1A. 垂体MRI示垂体大腺瘤;1B. 甲状旁腺超声提示甲状旁腺占位。

诊治经过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MEN1明确,其组分包括垂体泌乳素大腺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泌乳素瘤方面,采用溴隐亭5mg tid口服治疗,复查泌乳素降至正常范围,拟于治疗3月后随访患者垂体MR变化情况;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方面,基本外科评估后考虑可择期手术切除甲状旁腺瘤,因患者诊断时临近过年,患者拟近期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


患者家系检查提示1女携带MEN1基因突变,其血钙现正常范围,垂体MR、甲状旁腺超声、胰腺MR未见明显异常,正在密切随访中,并建议其生育前接受遗传咨询。


讨论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概述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是一种遗传性内分泌疾病,包括MEN1、MEN2A和MEN2B三种主要亚型,分别由不同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多个内分泌腺体发生的肿瘤性病变[1]。MEN1型主要与MEN1基因突变有关,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每百万人口2-20例,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常并发垂体、甲状旁腺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如同案例中的患者一样,可能出现垂体瘤、高钙血症(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等多样化临床表现。MEN2型则主要分为MEN2A和MEN2B两种亚型,它们都与RET原癌基因的突变有关。MEN2型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以及在MEN2B中还可见到黏膜神经瘤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较MEN1略低,但病情进展常常更为急迫。


图2. MEN1临床组分[2]


疾病进展


无论是MEN1还是MEN2型,疾病进展都可能伴随着腺体功能障碍加剧和肿瘤的增长扩散。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将面临激素过度或不足带来的种种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严重的代谢紊乱、心血管事件、神经系统损伤乃至生命威胁。


治疗方案


治疗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基因检测结果以及各腺体病变的程度[3]。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对于某些激素分泌过多的腺瘤,可以通过药物来抑制腺体功能,比如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来调控胃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生长和激素释放。


2.手术治疗:对于有功能性的垂体瘤、甲状旁腺腺瘤或甲状腺髓样癌,首选的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而对于胰腺内分泌肿瘤,如果有可能转化为恶性或已经导致严重内分泌症状,也需要手术干预。


3.放射治疗:当手术不适合或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时,放射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或替代疗法,可用于控制肿瘤生长和缓解症状。


4.分子靶向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对RET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用于MEN2型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


5.监测与随访:所有MEN病患者均需终身定期随访,监测激素水平、影像学检查以及定期基因检测,以尽早发现新发或复发的腺瘤。


总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是一种需要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和严密监控的复杂疾病。通过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更为精确和前瞻性的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Al-Salameh A, Cadiot G, Calender A, Goudet P, Chanson P. Clinical aspects of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Nat Rev Endocrinol. 2021;17(4):207-224. 
[2] Brandi ML, Agarwal SK, Perrier ND, Lines KE, Valk GD, Thakker RV.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Latest Insights. Endocr Rev. 2021;42(2):133-170.
[3] Thakker RV, Newey PJ, Walls GV,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MEN1).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97(9):2990-3011.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朱伊祎医师、梁微微副主任医师整理,神经外科陈盛副主任医师修改,吴群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往期回顾


点击进入 浙大二院神外 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