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5日发布 | 1592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病例夹】黄昌仁主任团队: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瘤两例

黄昌仁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病例一简介






患者:31岁,女性。


主诉: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5天。


查体:GCS评分15分,意识清楚,言语清晰,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考虑大脑中动脉夹层大动脉瘤。



术前讨论






1.患者为年轻女性,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大动脉瘤。


2.常规单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于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复发率高,需要进行二次处理,进而导致手术难度大,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复杂动脉瘤,包括巨大动脉瘤、大动脉瘤等的最新疗法,其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动脉瘤内血流,提供内皮细胞爬行的“脚手架”,修复瘤颈处载瘤动脉缺损处,降低复发率。


3.对于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以及瘤颈处可见快速血流冲击(射血症)的情况,采取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的治疗方式增加动脉瘤的闭塞率、治愈率,降低再次治疗的风险(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中国指南:Ⅰ级推荐,B级证据)。


4.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及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拟行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置入术。




器械准备






长鞘6F 90cm

中间导管6F 115cm

14 微导丝 200cm

Headway™ 27 156cm 微导管(支架微导管)

150cm 微导管(弹簧圈微导管)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3.5mm*24mm

弹簧圈:18×60;18×40;16×60;16×40;14×40;12×50;10×30;9×30




围手术期管理






1.术前双抗,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术前口服3天。

2.术后静脉泵注替罗非班5ml/h,泵至术后第一天,与双抗重叠2小时后停掉。

3.术后口服双抗6个月。




术中






术中DSA造影: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及3D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大动脉瘤。


术中DSA造影:左侧颈内动脉3D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大动脉瘤,大小约为15.4×18.9mm,远端血管直径1.7mm,近端血管直径3.2mm。


Headway™ 27 156cm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超选到达动脉瘤远端。



150cm弹簧圈微导管在微导丝内衬下送入动脉瘤内。


18×60mm弹簧圈成篮。


Headway™ 27 156cm微导管内输送FRED® 3.5mm*24mm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系统远端定位于预计着陆区远端,回撤微导管原位释放支架,头端铆定牢固后,继续原位释放支架。

①输送导丝头端

②支架远端显影点

③支架近端显影点

④输送导丝尾端显影点


①支架远端标记点

②螺旋显影丝

③输送导管头端

④支架近端显影点

⑤输送导丝尾端显影点


Headway™ 27 156cm微导管回撤释放支架完全覆盖动脉瘤,支架全部释放后,继续弹簧圈栓塞


释放后正位造影。

①支架远端标记点

②螺旋显影丝

③微导管近端标记点

④支架近端标记点


释放后侧位造影。

①支架远端标记点

②螺旋显影丝

③支架近端标记点


完全释放FRED® 3.5mm*24mm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正、侧位及稀释3D造影观察,载瘤动脉通畅、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病例二简介






患者:58岁,男性。


主诉:头晕6月余。


病史:患者于6月余前间断性头晕,门诊行头部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而收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查体:GCS评分15分,意识清楚,言语清晰,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1.右侧大脑中分叉处小动脉瘤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术前讨论






1.患者老年、男性,头部CTA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分叉处小动脉瘤,大小约为1.3×2.0mm。


2.对于未破裂的Willis环远端的包括小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特别是动脉瘤累及穿支血管或远端血管时,传统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的风险及难度大,FD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较高。(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3.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其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动脉瘤内血流,提供内皮细胞爬行的“脚手架”,修复瘤颈处载瘤动脉缺损处,降低复发率。


4.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及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拟行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




器械准备






长鞘 6F 90cm

中间导管 5F 115cm

14 微导丝

Headway™ 21 156cm 微导管

FRED® Jr 3.0mm*9mm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围手术期管理






1.术前双抗,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术前口服3天。

2.术后静脉泵注替罗非班5ml/h,泵至术后第一天,与双抗重叠2小时后停掉。

3.术后口服双抗6个月。




术中






右侧颈内动脉3D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3D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大小约为1.3×2.0mm。


Headway™ 21 156cm微导管内输送FRED® Jr 3.0mm*9mm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系统远端定位于预计着陆区远端,回撤微导管原位释放支架,头端铆定牢固后,继续原位释放支架。


①微导管头端

②支架远端显影点

③输送导丝

④支架近端显影点


Headway™ 21 156cm微导管回撤释放支架完全覆盖动脉瘤,支架全部释放。


①远端标记点

②螺旋显影丝

③输送导

④近端标记点

⑤微导管头端


完全释放FRED® Jr 3.0mm*9mm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造影观察,载瘤动脉通畅、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术后右侧颈内动脉稀释3D造影,支架打开充分、贴壁良好。










术者体会






  1. 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可以兼容0.021"微导管输送,更适合应用于远端未破裂动脉瘤。其到位更简单,输送更顺滑,释放更轻松,大幅简化了在远端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流程,提升了安全性。

  2. 对于病例一中近颈内终末段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大动脉瘤,由于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计划覆盖的区域包括C7和M1段,血管直径相差较大(约1.5mm)。FRED®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具有优秀的顺应性,因此在直径跨度较大的血管中仍可以很好的贴壁,无需后处理优化贴壁。

  3. 对于病例二中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动脉瘤较小且载瘤血管偏平直,可以选择短长度支架,以降低植入物对健康血管的影响。同时密网支架直径可以适当增加,以提升支架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术者简介


黄昌仁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介入医学部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十三批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国家卫计委脑防委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医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神经介入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第三届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神经外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卒中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脊髓血管组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论著7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16年获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17年获得四川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干预策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19获华夏医学奖三等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新机制及防治策略》2019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