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曾琼
笔者:王伟功
神外公译
神外经典传播者
上一章学习了CPA的基本解剖学知识,本章开始探讨乙状窦后枕下外侧入路(Retrosigmoid Lateral Suboccipital Approach,LSA)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及其中的一些变异,再次进入了手术环节,话不多说,一起来看!
• 后颅窝空间狭小紧凑,特别是在巨大脑肿瘤和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下。
• 小脑半球牵拉有时会导致小脑肿胀
• 交错的颅神经和岩上静脉是拦路虎,损伤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体位和头位
侧卧,俯卧或坐位,Matsushima教授更偏向侧卧位,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医生喜欢采用的体位,同时他也提倡病灶对侧的手臂不应由手术台支撑,因需最大限度的扩展操作空间及手术角度。侧卧位也有区分,比如,三叉神经痛(TN)与面肌痉挛(HFS)的侧卧位摆放方式稍有不同,HFS的体位要求患者身体稍微向前旋转,颈部尽可能倾斜到向病变对侧,以避免患者肩部阻塞视野,便于从后下方观察。当需要做马蹄形皮瓣时,患者的身体和头部会更向前旋转,几乎类似于俯卧位(图9.2)。
入路的关键:释放脑脊液。共两种方式,第一可进行腰椎穿刺引流,也是Matsushima教授提倡的,第二,在术中由小脑延髓池释放脑脊液。
图9.2 侧卧位。(a)图示病人处于侧卧位,其上肢由手术台支撑。(b)图示病人处于侧卧位,其上肢无手术台支撑。当没有这个支撑时,患者的头部可以倾斜得更低。(c、d)显示病人在手术室内横卧的照片。头部和上半身略微向前倾斜,以防止外科医生的手被患者的左肩挡住。
切口和骨窗
CPA的暴露方法
图9.3入路的基本流程。(a)切开小脑延髓池蛛网膜后释放脑脊液。(b)显露左侧CPA的脑神经。(c)暴露岩上静脉分支。岩上静脉周围的蛛网膜从下外侧去除,逐渐暴露所有分支。最后,来自四个不同区域的分支清晰可见。桥脑小脑裂的静脉是最大的,通常为主干。(d)暴露和利用两个小脑表面:岩面和幕面。应暴露小脑的两个表面,以对解剖定位心中有数。小脑幕面更多地应用于经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的CPA上部CN V周围的手术。
四个“间隙”
• 三叉神经上内侧间隙
• 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之间的间隙
• 面听神经和舌咽神经的间隙
• 后组颅神经以下的间隙(原文是“A space below the lower CNs ”,但图9.4C中箭头D指示的是迷走神经下方区域,笔者推测是否为“A space between the lower CNs”?译为后组颅神经之间的间隙?)
图9.4桥脑小脑池的四个区域是根据它们与颅神经的关系划分。A,三叉神经的上内侧区域;B,介于三叉神经和面神经之间的区域;C,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之间的区域;D,迷走神经以下的区域。(a)CPA的上部。(b)CPA的中部。(c)CPA下部。
图9.5 左侧LSA入路的四种亚型示意图。(a)幕下LSA入路 ;(b)绒球下LSA入路;(c)经髁窝入路;(d)常规LSA入路
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
绒球下入路
经髁/远外侧入路
常规入路
图9.6骨窗(开颅手术)。(a)在LSA入路的四个亚型中使用的骨窗范围。A,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红色);B,绒球下LSA(蓝色);C,远外侧(经髁窝)入路(绿色);D,常规LSA(紫色)。(b)颅骨上的解剖学标记。(c)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显示颅骨和乳突导静脉。(d)3D-CT显示乙状窦与乳突孔的关系。
图9.7桥小脑池的暴露范围,以及小脑半球上的脑压板位置。(a)桥小脑池内与脑神经有关的三个部位。(b)用脑压板牵拉的小脑半球与CPA暴露范围之间的关系图。
图9.8小脑的形态,特别是小脑幕面和岩面之间的关系。(a)冠状切面T1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小脑幕和岩部表面之间的关系。小脑幕和乙状窦也可见。(b)左侧小脑幕左上外侧视角显示小脑幕面和前外侧缘(虚线),后者形成小脑幕面和岩面之间的边界。(c)小脑前外侧视角,显示左侧小脑岩面。绒球和桥小脑裂位于小脑岩面中央。
图9.9基于小脑形状的脑压板位置。(a)1例胆脂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脑压板放置在小脑幕面的外侧部。三个箭头表示前外侧缘。还可以看到幕窦和与之相连的桥静脉。(b)通过尸检标本演示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中脑压板的位置。脑压板与前外侧缘平行放置。(c)1例胆脂瘤患者行常规LSA入路。脑压板放在小脑岩面上。三个箭头表示前外侧缘。岩上静脉、绒球和CN VIII是暴露充分的。(d)在尸检标本演示绒球下LSA入路放置脑压板的位置。脑压板位于岩裂下方的小脑岩面上。
图9.10左侧CPA的静脉系统,特别是尸检标本上的岩上静脉。(a)尸解标本中左侧CPA的岩上静脉。一些静脉汇合在一起,形成了Meckel’s 囊附近的岩上静脉总干。它们包括脑桥三叉静脉、桥脑小脑裂静脉和小脑延髓裂静脉。(b)尸检标本显示有两个岩上静脉以及他们的分支。一支由桥脑中脑沟静脉、中脑外侧沟静脉和前外侧缘静脉组成;另一支由桥脑小脑裂静脉组成。
小脑-脑干裂隙的暴露
图9.11小脑-脑干裂隙及其术中在绒球上方暴露范围。(a) 尸检标本部分切除小脑外侧半球的的CPA左外侧视角。桥小脑裂上、下支与绒球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上支与小脑中脑裂在内侧上部方相连续,下支与CMF在内侧下方连续。(b-f)在TN的情况下为左CPA上部。岩上静脉的分支周围的蛛网膜层,在小结叶上方分开,同时打开桥小脑裂上支和小脑中脑裂。最后,四个部位的分支都被暴露出来。
图9.12术中小脑-脑干裂隙在绒球下方被打开。1例左侧HFS患者的左CPA下部。(a,b)在松解小脑延髓池蛛网膜后,牵拉左侧小脑半球的外下部,露出小脑延髓池。CMF部分开放,左侧VA清晰可见。(c-e)部分打开CMF,绒球向上牵拉,在CN IX和小结叶之间可见CN VII的出脑干处。一根大的VA和两条小脑动脉直接压迫它。(f)使用两块大的聚四氟乙烯垫片抬起VA后,用几小块聚四氟乙烯垫片(DuPontTM, Wilmington, DE, USA)解除了小脑责任动脉的压迫。
暴露不够
观察受限
• 道上结节,一个巨大的道上结节阻碍了对Meckel's囊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沿着横窦做一个骨窗,然后从小脑幕面的内侧方观察Meckel's囊,而不是从道上结节外侧。在Meckel's囊周围的手术中,应在术前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道上结节的大小。
• 岩上静脉,有必要松解所有岩上静脉分支周围的蛛网膜,增加游离度,以安全地牵拉小脑半球(图9.11b-f)。在这些操作之后,通常可以观察到脑干前面的深层区域。然而,如果岩上静脉位于病变的正前方,对病变的观察实属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细小的静脉分支被仔细切开,以便于从静脉内侧或外侧进抵达病变。
• 绒球,在绒球下入路时,大的绒球也会形成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在抬起小脑半球下部之前要对小脑延髓裂进行广泛的松解。因此术前应判断绒球的大小。
出血肿胀
• 岩上静脉,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手术早期阶段,当小脑半球被牵拉不当时,岩上静脉将可能从岩上窦的流出点上被撕下,导致大出血,而小脑半球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又会变得肿胀。所以轻柔牵拉小脑半球,避免损伤桥静脉是关键。
• 牵拉,强烈且长时间的牵拉小脑半球会导致小脑半球肿胀和出血,这是因为牵拉加重了血液循环障碍所造成的。当岩上静脉的分支被切断,血液循环进一步受损。因此,脑压板以小脑半球相同的形状,常被移动并轻轻地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当不再需要脑压板时,应该移除它。
• 总之,尽管岩上静脉撕裂经过一系列措施止血完毕后,静脉仍有可能是闭塞的。
参考文献:
[1]Matsushima T, Kawashima M, Masuoka J, Mineta T, Inoue T. Transcondylar fossa (supracondylar transjugular tubercle) approach: anatomic basis for the approach,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surgical experience. Skull Base. 2010 Mar;20(2):83-91.
往期推荐
扫描/点击二维码,查看往期内容
译者简介
曾琼 副主任医师 娄底市中心医院 娄底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对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危急重症救助有较丰富经验。擅长介入及开颅治疗脑血管病及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笔者简介
王伟功 主治医师
六安市中医院
• 硕士,六安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 六安市神经外科医学会委员
• 曾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解剖与转化医学实验室进修学习,师从江晓春教授,爱好神经解剖,擅长脑血管类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