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65岁
主诉:反复头昏头痛1年余,加重2月,CTA发现颅内动脉瘤。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4年,正规药物治疗控制尚可。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双眼无凝视,伸舌居中,四肢肌力V级。NHISS评分:0分,mRS评分:0分,GCS评分:15分。
影像信息
DSA脑血管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



术前讨论
手术指征
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指征明确。
手术方式选择
①开颅夹闭手术:患者家属拒绝开颅手术。
②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费用高,置入M2下干,近端微小动脉瘤可能覆盖不了,覆盖同侧A1、同侧双干A2,缺血风险高。
③普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费用低,近端微小动脉瘤瘤颈狭窄伴成角,超选及栓塞难度高,若无法填塞弹簧圈,可尝试进行电凝。
我们结合患方意愿,选择尝试使用Atlas支架对该动脉瘤患者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
药物准备
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3天。

术中器械
Envoy Guiding 6F导引导管
SL-10微导管
Enchelon-10微导管
Synchro 0.014" 微导丝
0.014" Traxcess-14微导丝
Atlas支架 3.0*21
EV3 ABP 2.5*4-3D、1.5*2-3D弹簧圈

手术过程
右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置入6F动脉鞘;麦瑞通150cm超滑泥鳅导丝携Envoy Guiding 6F导引导管超选入左侧颈内动脉C2段,正侧位及三维造影明确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
选取工作位,SL-10微导管置入M2下干远端。反复尝试,将Traxcess-14微导丝超选进入中动脉分叉部近端动脉瘤,Enchelon-10微导管无法跟进。
连接电解脱器,通过Traxcess-14微导丝进行电凝,期间反复做路图,确认动脉瘤显影情况。




造影显示动脉瘤基本不显影,撤出微导丝后再次造影,发现动脉瘤缩小但仍有显影。


微导丝再次超选进入瘤内,连接电解脱器,通过Traxcess-14微导丝进行电凝后,造影确认动脉瘤基本不显影。


撤出微导丝后再次造影,发现动脉瘤基本不显影,M2上干可见少量血栓形成,遂决定处理远端动脉瘤。
Enchelon-10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缓慢释放Atlas支架,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


复查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瘤内可见少量造影剂残留。


术后管理
口服双抗: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 qd,拟三月后返院复查DSA。

讨论
电凝是一种利用电能快速有效的栓塞方法。有研究表明,当足够的电流通过生物组织时,会产生热量,导致蛋白质变性并形成一种凝结物质,可导致血管闭塞和止血。一定范围的恒定直流电可以诱导血栓形成,电流产生的电热效应可以加速血栓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其变性,使不稳定的血栓转变成稳定的血栓【1】。
使用传统的血管内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具有挑战性。对于微导管无法超选进入的微小动脉瘤,使用微导丝电凝治疗是可选的有效替代方案。
李佑祥教授自2016年就开创性的采用“李氏电凝法”,进行了多例颅内微小动脉瘤及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3】。本例中,使用4.0V和1.0mA的恒定直流电,间断电凝150秒的情况下,Traxcess-14微导丝头端产生的血栓成功闭塞了颅内微小动脉瘤。
无独有偶,华山医院心内科医生报道了一例PCI手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医源性穿孔的病例,该病例也通过血管内纯电凝治疗成功【4】。
电凝治疗也有一定局限性:
①受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以及人体自身纤溶机制的影响,血管内单纯电凝治疗的稳定性有待于更大样本量、更长时间随访的研究进一步明确。
②电凝治疗期间的最佳电压和电流强度仍需进一步探索。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献内容)

专家简介
李佑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专业组组长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中心主任
北京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脑血管病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考核委员会介入委员会常委
北京市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阮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德国Klinikum Kassel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访问学者,作为Research Fellow进行颅底显微解剖研究及训练一年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学习
欧美同学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
王淼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重庆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颅神经协作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显微外科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文章4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科室介绍
科室简介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成立23余年,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发展建设,已形成以神经外科为先导、肿瘤专科为特色、专家有特长、专病专治,拥有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可以保持同步发展的神经肿瘤外科专科队伍,是我市目前唯一专业收治神经系统肿瘤的重点专科。
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各项高难度医疗技术相继开展,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已成为重庆市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心之一。
2015年先后获批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及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培基地。
近十年来,我科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项目主要关于脑及脊髓肿瘤精准手术体系建立及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在国内各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现拥有德国ZEISS手术显微镜2台、STORZE神经内镜与脑室镜、美敦力S8手术导航系统、美敦力显微动力系统、术中电生理监测系统、术中彩超、蛇牌双极电凝器;同时拥有完善医院配套设施,配置有术中滑轨CT、术中DSA以及术中放疗的复合手术室的精准外科手术平台;拥有TOMO、EDGE在内的一系列高端加速器精准放疗平台;拥有PET/CT和双源CT、西门子Prisma 3.0T MRI等完备的精准诊断平台;配备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与PGM高通量基因测序等肿瘤分子生物诊断平台。
科室人员构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医德良好,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医护队伍。医护人员共40余名。医生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医师6人,有博士6人,其中海外留学经历博士5人;医疗团队梯队完整。同时拥有完整的神经外科护理团队。
科室特色
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唤醒手术;
脑胶质瘤转移瘤术中放疗手术;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
脊髓脊柱微创治疗;
复杂颅底肿瘤双镜联合手术;
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
以脑胶质瘤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为基础,科室开展了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涵盖术中唤醒技术、术中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术中荧光、术中CT、术中实时超声等先进的手术辅助技术)、术前影像学多模态评估(包括平扫、增强、DWI、MRS、DTI、灌注成像、脑功能成像等核磁序列评估术前后肿瘤情况)、术后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电场治疗、靶向治疗、脑胶质瘤基因检测、药物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兼顾的脑胶质瘤规范化、个性化、全程化的综合诊疗体系,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全面、详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同时积极开展术中放疗、血管介入动脉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脑胶质治疗特色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以复合手术室为依托开展颅内肿瘤介入栓塞辅助治疗、术中放疗、术后介入下动脉化疗、颅内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实时CT等国内同等领先技术。
【特色微创手术诊疗技术】
(1)现代精准外科体系治疗脑胶质瘤;
(2)经鼻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包括常见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侧颅底肿瘤等;
(3)复杂颅内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
(4)神经导航或机器人辅助下脑内组织穿刺活检技术;
(5)神经内镜下脑室内、松果体区肿物切除以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技术治疗脑积水;
(6)脊柱脊髓微创切除及固定手术;
(7)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行大脑深部、颅底的复杂肿瘤切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