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1日发布 | 461阅读

建立临床创新专科,开辟系统创新科研—以意识障碍临床学科创建为例 | 青年科技工作者说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作者 |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指导专家 | 赵继宗(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学家)


摘要

“意识障碍”是一个“老”难题,却是一个“新”学科。十多年以来,我们团队持之以恒在这条“老”路上,坚持探索,从无到有,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科研创新”如何从没有路走出一条大路?本文结合意识障碍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从“发挥优势,敢于亮剑”;“打破桎梏,协同创新”;“自立自强,弯道超车”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论述了针对临床难题,创立独立学科,纵向长线作战,横向医工结合,搭建创新体系,制定自主标准的意识障碍创新科研之路。


关键词:临床研究,意识障碍,建立学科,系统创新,弯道超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家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部署中,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动力。


然而,当前国内95%的大型医疗设备均由国外进口,95%临床药物最初专利来自国外,95%临床规范指南借鉴的国外,整体上我国对国际临床标准的贡献不足5%,造成了大型精密医疗设备卡脖子,临床理念技术跟跑国外的现状。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要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的自力更生,跨越超车,“科研创新,路在何方?”这是摆在每一位临床科研工作者面前的拷问。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同时是一名医生,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确一个基本出发点,那就是“一切科研为患者服务”。这是医生的初心,也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人类掌握的疾病和临床技术还是冰山一角,治疗疾病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在疾病探索中,以临床问题来牵引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个体化治疗、药物研制、技术开发和理论突破,从而带来疾病治疗的革命性进步。


我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我们病区名叫“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区”,在赵继宗院士指导下,成立于2021年。“意识障碍”是一个“老”问题,却是一个“新”学科。团队十多年以来,持之以恒在这条“老”路上,坚持探索,从无到有,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今天我们就从意识障碍切入,来讲讲临床科研创新,如何从“没有路”走出“一条大路”。


一、发挥优势,敢于亮剑

(一)病源数量巨大,聚集经验优势

在医学领域里,随着急救重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危重患者生命被抢救,由于大脑严重受损,从昏迷演变成慢性意识障碍,就是我们俗称的“植物人”。据文献报道,美国“植物人”的总量,成人大约30万左右;而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保守估计每年新增约10万,累计大约有150万人。一个一般发病率的疾病,在我国就有这样数量庞大的患者群,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转归,为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难得的自然规律呈现和实践经验积累。


(二)文化道德自信,承载治疗希望

在现阶段的医疗技术下,“植物人”患者处于失能失用状态,“醒不来也走不掉”,需要人长期照顾。这不仅是医学和科学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人性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的亲情和伦理观,可能决定了法律在安乐死、生命支持撤出和器官捐献等方面对于“植物人”做出的制度和裁决。而在我国,往往是家属精心照料不离不弃,医生殚精竭虑不肯服输,社会舆论善意关注传递爱心,为意识障碍诊疗的临床科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条件和机遇。这受益于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文化背景,使得“植物人”研究一定程度赢在了“起跑线”。


(三)吸收开拓尝试,勇于制定标准

在“植物人”医疗的背景和条件下,我们另辟蹊径,广泛吸收借鉴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和方法,尝试采用多模态脑成像、神经电生理等技术进行评估和预后检测;尝试采用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直流电刺激等综合神经调控手段,收到了良好的促醒治疗效果。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积累了病例筛选、多模态预测、靶点选择及神经调控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创造性的建立意识障碍的系统诊疗标准。于2019年颁布《慢性意识障碍神经调控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颁布《慢性意识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作为首创的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的综合性专科共识,在全国规范化推广。


二、打破桎梏,协同创新

(一)打破传统格局,创建专业专科

国内的意识障碍临床科研开始的并不晚,但是大多数中心,都是在其他医学专业方向之下顺便治病,而不是做“专科”。不能将意识障碍独立的作为一个学科,其研究必然是局部化、片面化的,缺乏纵向的连续性和横向的互补性。这也是很多科研创新不能深入和打开局面的通病。北京天坛医院创建“意识障碍病区”,一方面为意识障碍领域的科研创新提供专科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传统的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创立了一个新的专业学科。不再是跟跑和模仿,而是使得意识障碍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得到学科化的产生、转化和升级。


(二)打破单打独斗,纵向长线作战

我国的大多数临床科研普遍处于单中心、各自为战的分散研究状态,只在点上有交集,缺乏长程的整体设计、综合实施和大数据整理。意识障碍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之密切相关的专业包括重症医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康复、高压氧、中医中药等等。从患者的发病到治愈,涉及的学科广、专业种类多。一方面单个临床科室很难独自完成整个诊疗,需要多学科协同接续治疗;另一方面,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没有多学科的承接,很难看到最终结果,造成科研的真正价值半途而废。而长线协同,不仅是对意识障碍这个特殊疾病,对其他领域的科研同样是一条持久制胜之路。


(三)打破学科壁垒,横向医工结合

现代医学发展史表明,医学突破性进展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意识障碍这样前方无路可循的领域,更是依赖于跨领域技术的发展和借鉴。团队自2010年起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北大、复旦、北师大、中医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医工结合和成果转化,将创新技术反哺临床,既有利于实现诊疗的突破,解决临床需求,又能服务于患者。比如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同发表意识障碍的预后模型文章( Elife. 2018),被美国麻省总医院Brian L. Edlow教授在发表于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IF:42.937) 的论文中引用,是国际领先的基于脑网络分析的意识障碍预后模型,为临床患者的意识判断建立了自主方法。


三、自立自强,弯道超车

(一)跳出模仿思维,发展创新理论

国际的意识障碍研究,目前主流集中在残余意识检测和无创神经调控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仅仅复制不能带来超越。团队基于研究的国际现状和国内背景,将创新点集中在有创调控和脑机接口方向。国际首次将量化脑电分析和近红外成像引入程控的定量评估中,对于无法反馈的“植物人”患者进行个体化刺激参数调节。相关论文成果被多篇引用在由国际意识障碍学会主席Steven Lawreys(H指数:123)和美国意识障碍指南执笔人 Joseph Giacino(H指数:60)等共同撰写的综述中。相关闭环调控研究获得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


(二)立足实践难题,碰撞创新合作

从临床实践问题入手,针对“植物人”患者诊疗中的难问题硬骨头,寻找技术支持,创新思路解决问题,实现跨学科合作转化。为打钉子找工具、试工具、创造工具,而非拿着锤子找钉子。团队每年举办《中国意识障碍高端论坛》连续六届,汇集医、理、工各个领域的专家,提出问题,提供工具,碰撞火花。团队融合各领域专家,2018年于Neuroscience Bulletin 上组织意识障碍国际前沿探索专刊;2020年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上组织国内现状及进展专刊;2022年在于《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上组织临床研究应用专刊,实现了跨学科多角度畅所欲言,百家争鸣。   


(三)搭建学科平台,建立创新体系

为将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尽快应用于治疗,加快科研创新转化应用到一线中,造福广大患者,团队搭建了高水平应用平台,联合医、理、工、企,组织创建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分会慢性意识障碍学组”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中心中国意识障碍医生联盟”等组织,探索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推动不同学科的协作研究转化,促进意识障碍创新研究的落地和深化发展。


“擿埴索涂,行且将至”。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虽然依然还在“只见一斑”的路上,但是在科研创新的炬火下,在科技创新的春风下,只要坚持求索,砥砺前行,就终有一天能走出一条柳暗花明,繁花似锦的大路。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意识障碍临床诊疗的现状与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17(01):1-7.


[2] 赵继宗.意识障碍病:神经外科的机遇和挑战[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4):1-3.


[3] 李娜,马麟,詹启敏等.科技创新与精准医学[J].精准医学杂志,2018,33(1):3-5,8.


[4] 张华,詹启敏.实施医学创新驱动 促进转化医学发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5,2(2):8-15.


[5] 何江弘.慢性意识障碍的体系构建[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8,8(1):58-60.


[6] 何江弘,杨艺,夏小雨,等.《2018年版美国意识障碍实践指南》解读[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17(01):4-7.


[7] 杨艺,何江弘,徐珑等.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研究现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5):531-533.


[8] 杨艺,何江弘,焦辉等.国际植物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2):1279-1281.


[9] Song M*, Yang Y*, Yang Z, Cui Y, Yu S, He J, Jiang T#. Prognostic models for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 integrative review. Cell Mol Life Sci 2020, 77:3945-3961.(IF=9.261)


[10] Yi Yang, Qiheng He, Xiaoyu Xia, Yuanyuan Dang, Xueling Chen, Jianghong He#, Jizong Zhao. Long-term functional prognosi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CNS Neurosci Ther, 2022 May 20. (IF=7.035).


+ + + +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