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1日发布 | 127阅读

【中国声音】与AIS患者静脉注射替奈普酶治疗时间相关的结果:TRACE-2 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亚组分析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以《与AIS患者静脉注射替奈普酶治疗时间相关的结果:TRACE-2 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亚组分析》(Outcomes associated to the time to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TRACE-2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为题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王拥军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Li S, Wangqin R, Pan Y, et al. Outcomes associated to the time to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TRACE-2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Stroke Vasc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1, 2024. doi:10.1136/svn-2023-002694]


1

研究背景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对卒中发作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有益疗法,但这一疗法具有时间依赖性。替奈普酶是治疗AIS的潜在替代溶栓药物。既往两项三期随机对照试验——AcT试验(替奈普酶治疗AIS,NCT 03889249)和TRACE-2试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替奈普酶再灌注疗法-2,NCT 04797013)证明,在发病4.5h内的AIS患者中,静脉注射0.25 mg/kg替奈普酶的疗效不劣于标准疗法的阿替普酶。TRACE-2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符合静脉溶栓(IVT)条件但不符合血管内取栓(EVT)条件的AIS患者而言,在卒中后4.5h内接受替奈普酶的疗效不劣于阿替普酶。本研究是对TRACE-2试验的事后分析,旨在确定在3个治疗时间段(0~90分钟、91~180分钟和181~270分钟)内,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相比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风险。


2

研究方法

TRACE-2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非劣效试验。本项事后分析于2021年6月12日至2022年5月29日期间,纳入中国53个地点共1430例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所有患者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接受静脉注射替奈普酶0.25mg/kg(替奈普酶组)或阿替普酶0.9mg/kg(对照组)治疗。主要疗效结局为90天时mRS为0~1分的患者比例,主要安全性结局为溶栓治疗后36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


3

研究结果&研究结论

1412例患者在卒中发病后270分钟内开始接受治疗,其中707例被随机分配至替奈普酶组,705例被分配至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OTT)间隔增加时,主要疗效终点的比值比相似(p=0.84)。在0~90分钟、91~180分钟和181~270分钟接受治疗的调整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0.99(95% CI:0.37~2.67)、1.23(95% CI:0.88~1.71)和1.21(95% CI:0.88~1.65)。所有结果均有利于替奈普酶组。对2949例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180分钟后使用替奈普酶的总风险差异为5.54(95% CI:-0.18~11.26;P=0.82),0~180分钟内使用替奈普酶的总风险差异为1.77(95% CI:-2.66~6.20;P=0.58)。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5h内的AIS患者,在三个不同的OTT间隔内接受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


王拥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兼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复发预防策略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ew Engl J Med》《Lancet》《JAMA》《BM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并作为第一完成人于2016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世界卒中组织(WSO)最高成就奖—“主席奖”、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669内容1178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