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1日发布 | 260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ICA夹层支架植入后梗死灶高灌注,并迟发性弥漫渗血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01
基线资料

男,59岁

主诉:头痛,左侧肢体无力4天

既往体健,无其他疾病史

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体查:右侧霍纳征阳性,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02
诊治经过

发病第7天

MRI


T2WI


FLAIR

0a747b8050c686ff07e730b67124115c.png


DWI

0be410ad96d594b6a9a56dfbbe3d6f4e.png


SWI

48d3a682cb4e745b24c8aebecc0e9a5d.png

颅脑MRI:右侧额叶后部,及部分颞叶和岛叶急性梗死,SWI提示梗死灶内少许渗血。


7196b969f0518c5aa6a0ed2c46142880.jpg

颅脑MRA:右侧ICA显影不清。


发病第10天,多模式CT提示:

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病变,局部管腔次全闭塞。

1163b3b1eaafe9c7af6295b26e0f49e3.png

发病第10天,CT平扫:右侧额颞叶梗死灶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混杂密度,提示渗血可能。


589847436da8c9ad9eaf97f22e5b62f1.png

脑CTP:右侧半球大范围TTP延长,CBV和CBF未见明显变化(与对侧比较);右侧半球梗死位置CBV和CBF略增高。

03
介入治疗

发病第11天

介入治疗


1abbeef4fd1d4ee3197ab32083a6e9a9.jpg

右侧颈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窦部以远管腔夹层性狭窄,局部次全闭塞,颅内段血流缓慢。


bc15d99ab5d03d59c437babfd2656826.jpg

夹层段植入支架后造影: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管腔重建良好。


术程顺利,患者无不适,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第2天

CT


4b4c80e345dec013419d025b375877b1.png

CT平扫:所见同术前。


be4f86b50862c3084c5de39b842a7e01.png

CTA:所见右侧颈内动脉管腔显影良好。


baf9757b88e0e98b2b3e9fa8ee4ce812.jpg

脑CTP:右侧额颞叶梗死部位呈高灌注表现,可见CBV和CBF较对侧相应位置明显增高。


患者无头痛等不适表现。


予以严格控制血压处置,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


术后第5天

CT


5e278fc71d496d7aed07a7a1f9cd8431.png

CT平扫:所见同前。


住院期间,经康复训练等治疗,恢复良好。


术后第21天,患者早上锻炼时,发现左侧肢体无力加重。


术后第22天

CT

9a796fb55353f16b358181d6967754d9.png

CT平扫:原右侧岛叶和额颞叶梗死位置弥漫出血高密度,周围见局限水肿低密度,有轻度占位效应。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严格控制血压。


术后第31天

CT


fd2f361a400f65f4de8eb09a91612a44.png

CT平扫:右侧半球梗死位置出血高密度有所吸收,水肿和占位效应较前明显改善。


0d82b494b1e820e635add738cf8d28ac.png

b62979ec09da63a0c660955974dae2ce.png

头-颈CTA:右侧颈内动脉夹层支架植入位置管腔通畅,远侧血管显影良好。


术后第40天

CT


5bc66667caa28302134a73a8322aa214.png

CT平扫:右侧半球梗死位置出血高密度范围进一步缩小,已无明显占位效应。


术后第52天

CT


af686f65fae8d3dd2688c42a6c1f678b.png

CT平扫:右侧半球梗死位置出血高密度较前进一步吸收,无明显占位效应。


其后患者出国,于国外定期复查头部CT,在右侧半球出血高密度吸收后,恢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术后第102天

CT


9e75af2f93369e3113cf4084f56d5162.png

CT平扫:原右侧半球梗死灶已呈低密度软化灶表现。


术后2年

CT


b110b3dd85c9ac21471bc39a3be9995d.png

843a1aecf317a0404f5bc22b0f5beeb3.png

CT平扫:右侧半球局部陈旧性梗死软化灶;CTA:右侧颈内动脉支架内管腔通畅,未见再狭窄。

讨论

介入治疗指征和时机


抗栓药物是治疗颈动脉夹层的基石,包括抗血小板或抗凝,目前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治疗颅外颈动脉夹层。


颈动脉夹层患者经抗栓治疗,大部分临床和影像学结局良好。少数情况下,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个别患者可能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除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急诊取栓的情况外,颈动脉夹层择期介入治疗指征还不完全明确,下列情形下可考虑介入治疗:

1、经抗栓治疗下,仍有相关卒中复发;

2、合并严重低灌注,且症状波动不稳定;

3、合并较大的夹层动脉瘤,经药物治疗,随访无改善;

4、动态血管影像监测提示夹层病变进展加重;
5、其他。


此患者之所以选择急性期行介入治疗,是基于以下考虑:夹层病变导致次全闭塞,且合并明显血流减慢,即使予以抗栓治疗,短时间内管腔完全闭塞的可能性较大。血管未完全闭塞时实施介入手术,不仅防止进展闭塞,能恢复正常管腔和改善灌注,且手术难度小,成功率高,并发症也低。


梗死灶出血转化机制


该患者梗死机制是:右侧颈内动脉夹层狭窄病变处血栓脱落栓塞颅内分支,是典型栓塞性脑梗死。


术前CT平扫和MRI提示梗死灶内少量渗血;发病第10天的CTP 已经显示右侧半球梗死位置CBV和CBF轻度增高,表明栓塞血管已经再通。术后复查CTP显示梗死灶CBV和CBF明显增高,呈高灌注表现,这是因为颈动脉夹层处植入支架后,同侧半球脑血流明显增快的缘故。


这个患者梗死灶出血转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介入治疗术后3周才发生的延迟性出血转化;

2、这种出血转化不是常见的梗死部位的局灶性血肿形成,而是梗死灶内弥漫渗血高密度;

3、出血后一个月复查CT,虽然占位效应明显改善,但还有不少区域呈现为高密度。


之所以出现这几个特点,可能机制是:

1、栓塞性梗死部位血管再通后,由于缺血损害,再通后的微血管完整性遭受破坏,会有血液物质经不完整管壁渗出或漏出到梗死组织间隙,其中就包括血细胞。

2、该患者夹层位置管腔恢复后,诱发梗死病灶明显高灌注,势必促进血液物质从不完整微血管壁漏出,这是梗死灶出血转换(弥漫渗血)的病理基础。

3、为什么该患者术后第5天CT还未有梗死灶出血转换,而是呈迟发性呢?可能的解释是,术后住院期间血压控制严格,出院后血压因各种原增高,或有大幅度波动(如锻炼),导致不断的少量渗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症状加重。

4、这种渗血吸收缓慢的病理机制考虑是:在先前渗血吸收的过程中,仍然有些梗死部位还有间断的少量血液渗出;这就是在出血后一个月复查CT,还有不少区域呈现为高密度的原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483内容1163阅读

进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