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杭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张松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杭州市首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在市儿童医院点亮“生命之光”,欢迎阅读、分享!
本次首例使用1型神经纤维瘤病靶向药物MEK抑制剂司美替尼的患者义义(化名)为5岁男孩,父母诉在义义2岁多的时候(2021年5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左下肢踮脚走路,无法行双脚跳,平衡差。因义义身上有牛奶咖啡斑,遂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外院)提示如下:NF1基因阳性(基因突变导致)。
遂确诊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于2022年10月至杭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刘占利主任门诊就诊,因患儿肌张力高,行走姿势异常,遂请神经外科张松副主任医师会诊,查体提示: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左下肢尤甚,左膝过伸,双膝反射亢进,左踝阵挛(+++),右踝阵挛(++),双侧巴氏征(+),双踝背伸明显受限,左侧尤甚。结合患儿头颅核磁和脊髓磁共振检查,建议:1.行颈椎减压+活检;2.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3.肌力肌张力调整术;4.保守治疗,继续康复+靶向药物治疗。和家属充分告知和沟通后,义义爸爸和妈妈商量后决定保守治疗。后一直和义义父母保持联系,也一直关注NF1的最新进展和如何尽早拿到靶向药。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在2023年9月司美替尼进入杭州后,义义爸爸第一时间购买了该药。因为该药物昂贵,结合义义当时只有4岁,为了保证药物疗效,在服用药物前给义义进行了近1个月的空胶囊吞囊训练。后于2023年9月20日开始服用司美替尼(参照体表面积给药),也从那一刻起,义义命运的齿轮发生了转动。同时成为了杭州市首例接受司美替尼治疗的患儿,这点亮了义义的“生命之光”,也标志着司美替尼正式在杭州市临床应用,从此,患儿不用再为罕见病求医问药奔波于异乡。
2024年2月6日义义来门诊复查MRI检查,通过查体欣喜地发现:右踝阵挛消失,左踝阵挛弱阳性,双侧巴氏征也未引出。而且左腿上的牛奶咖啡斑几乎看不见了,身上其他部位的咖啡斑颜色也变浅了。进一步复查颈椎MRI提示肿瘤的体积缩小了,同时质地(MRI信号改变提示肿瘤密度变小)发生了改变。如下:
科普--神经纤维瘤病
特效药为NF1患儿点亮生命之光
目前国际上针对儿童及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尚无规范治疗策略,应多学科联合诊治,根据患儿出现的症状表现,确定诊治科室,选取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以及靶向药物治疗。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长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重视系统治疗和长期随访。
NF1目前尚无治愈方法,PNs的一线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不宜进行手术的PNs患者比例超过80%。目前,司美替尼是全球唯一获批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丛状神经纤维瘤的“救命药”,它是一种MEK1/2抑制剂,为针对RAS-RAF-MEK-ERK(MAPK)通路下游效应蛋白MEK的抑制剂,可以针对多种携带该通路基因突变的肿瘤类型。司美替尼的出现为NF1患者带来生命曙光,适用于3岁及3岁以上伴有症状、无法手术的丛状神经纤维瘤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儿童患者。它能够有效缩小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PNs患者的肿瘤体积,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医生推荐
张松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儿童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师从于国内外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朱巍教授。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3年余,主要擅长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在中枢性肢体痉挛状态的外科手术及康复一体化治疗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手术靶向药物一体化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累计诊治五千余例肢体痉挛患者。研究生期间,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干细胞与动脉瘤复发的相关研究”,主要开展了有关脑血管病诊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期间,申报并完成市科委重点专病专项课题“干细胞与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目前在研课题2项(厅局级)。参与国自然及省市级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合作发表SCI和省部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0篇。近年来在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文章主要发表在《Regenerative Therapy》、《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Current Pediatric Research》等杂志。参编著作3本,获国家实用专利3项,参与编写“十四五”规划小儿神经外科教材。
门诊时间(杭州市儿童医院)
周二下午:神经纤维瘤病专病门诊
周二上午:神经外科
周四上午:神经外科
周五上午:神经外科、肌张力障碍(异常步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