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三月,春风拂面,绿意盎然。2024胶质瘤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如约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本次学习班旨在汇集胶质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促进胶质瘤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习班的举办,与会者听取了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和学术分享,深入了解了胶质瘤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治疗策略、技术创新以及临床实践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希望通过交流学习,与会者能够拓展视野、提升技能,提高对胶质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3月1日开班仪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杨群英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韦玮教授开场致辞。韦玮教授充分肯定了神经外科医教研全方面的发展,欢迎全国各地的同道,希望在学习班相互交流,一起优化神经肿瘤患者的治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创科主任陈忠平教授表示近二十年来神经外科通过学习班的形式一直秉持着“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学术交流的”的理念,目的在于提高诊疗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学习班已成功举办17届,离不开国内外资深学者教授的支持,欢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到来并感谢大家的支持。牟永告教授提到在历届学习班中都能感受到全国中青年医师追求上进、不断探索的韧劲。本次学习班也希望通过互相交流、加强合作,共同造福患者。
学术环节,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的陈忠平教授、张湘衡教授、杨群英教授、郭琤琤教授、段昊教授、赵琴琴教授以及影像科吕衍春教授、核医学科林晓平教授、病理科胡婉明教授、放疗科杜晓京教授分别从手术治疗、化疗过程常见副作用及注意的事项、放疗靶区计划、影像评估、PET-MR分子影像进展、分子病理分型和护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段昊教授从具体病例切入,为大家汇报了高级别脑胶质瘤的长期生存因素分析,介绍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具体案例,与会者纷纷表示收益匪浅。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报主编徐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中心曹烨教授分别从学术论文各个部分撰写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规范、临床研究基本概念及其设计原则等进行了分享,引得在场专家学者纷纷称赞好评。
本次学习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牟永告教授和杨群英教授共同发起,在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陈汝福会长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共同成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由牟永告教授担任荣誉主任委员,杨群英教授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在成立环节,名誉主任委员牟永告教授介绍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在基层医药学会的的支持下,团结全省胶质瘤多学科同道,进行临床医疗护理、科研合作,加强病人全程管理,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3月2日上午,2024胶质瘤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主题会议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号楼23楼国际会议中心进行。
主题大会首先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致辞。徐瑞华院长欢迎并感谢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远道而来传经送宝,祝贺胶质瘤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顺利举办,充分肯定了神经外科医教研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胶质瘤作为颅内常见肿瘤,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需要各位专家为攻克胶质瘤而共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江涛院士致辞祝贺学习班的顺利开展并回顾了历届学习班的举办与培养人才的成果,指出攻克脑胶质瘤需要天南海北的各位专家坚持不懈的合作、交流,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高度评价了陈忠平教授与牟永告教授团队在胶质瘤方向上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学习班取得圆满成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海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的成立历程,指出神经肿瘤方向在神经外科中的难度与特殊性,高度称赞陈忠平教授与牟永告教授在神经肿瘤方向上取得的突出成果。感谢各位专家对广东省神经外科事业长期的支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感谢来自全国的教授跨越山海,满怀热情,如约而至。攻克胶质瘤道阻且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三月是木棉花开放的季节,木棉又称英雄树,希望青年医师像木棉花一样出类拔萃,不断奋进。发言的最后,牟永告教授表示期待本次胶质瘤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能够成为一个富有启发和交流的学术盛会,为推动胶质瘤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医疗水平贡献力量。
第一节学术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海军教授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共同主持。
江涛院士以三个课题为主线,分别介绍了天坛神经外科团队针对胶质瘤进展开发伯瑞替尼的过程、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开发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过程以及开发胶质瘤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筛选平台及成功转化的过程,展示了江涛院士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及如何从临床走入实验室,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完整过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刚教授带来《术中快速分子诊断辅助脑胶质瘤亚型划分及精准切除的临床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对3个病例具体的诊疗过程的讲解,充分展示了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如何从患者出发,利用术中快速分子诊断技术与术中MRI技术,在最小化对患者脑部损伤的同时完全切除胶质瘤的手术策略与思考过程,这个过程也让患者获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毛庆教授带来《丘脑胶质瘤的分区与手术入路》分享。毛庆教授总结、归纳了目前丘脑胶质瘤手术的入路,将其分为沿中线入路与沿侧方入路两大类,并将丘脑分为4个区,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对不同的区应该使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同时毛庆教授以病例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决策思考过程,提出丘脑术中应重点注意静脉的保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邱晓光教授带来《低级别胶质瘤的放疗进展》。邱晓光教授首先对胶质瘤治疗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低级别胶质瘤目前现状是“三无”,即“辅助治疗无标准,放疗剂量、靶区圈画无标准、化疗方案无标准”,回顾了低级别胶质瘤的关键临床研究。同时介绍了由江涛院士牵头完成的中国胶质瘤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并基于其中的数据展开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分子分型而言,放疗的剂量计划对病人的收益具有显著的差异。
第二节学术主持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郭洪波院长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神经肿瘤外科主任陈凌教授接棒。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裕教授带来《BRAF+胶质瘤靶向治疗新进展》为题的分享。王裕教授表示数项有效临床研究均指出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在儿童的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成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中均有效,是目前推荐的一线治疗,并以马文斌教授团队诊治的3例BRAF突变病例介绍了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在实际病例中的疗效结果。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肿瘤实验室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康春生教授带来《基于胶质瘤抵抗的化合物研究》分享。康春生教授从胶质瘤对替莫唑胺易产生耐药的过程出发,具体探究了lncRNA与外泌体在替莫唑胺耐药中扮演的机制,并据此筛选针对针对性小分子药物的过程。他认为,在这些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时,应该注重药物毒理机制研究与安全性评价,最大化患者的利益。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樑教授带来《跨线治疗助力GBM患者全面获益》主题讲座。王樑教授首先阐述了跨线治疗的概念,对于首先接受了标准治疗后复发的GBM患者继续使用TTFields仍然有显著获益。最后,王樑教授总结了TTFields在我国国内目前应用的现状,并提出应更广泛推广TTFields治疗,惠及更多的GBM患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的夏小俊教授分享《替尼泊苷通过cGAS/STING通路促进PD-1疗效》讲座。夏教授对胶质瘤中联合应用化疗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的理论与现状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节的最后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进行发言。牟永告教授汇报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的发展,强调临床是医生的主要战场,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科研应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请进来,走出去”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取得进步的方法,“老干带新枝”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发展的关键,明确科室发展方向,以党建促发展。最后,牟永告教授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的支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赛克教授主持下午中青年专场的开幕式。赛克教授对参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参会专家汇报的研发进程和体现的研究精神提出肯定和赞扬。
中青年专场第一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花玮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董军教授共同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伟教授首先进行题为《Precise surgical strategy for gliomas in the era of multimodal imaging and molecular pathology》的学术汇报。张伟教授根据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分享了建立在多模态影像和分子诊断基础上的胶质瘤精准手术理念。在汇报中,张伟教授着重探讨了胶质瘤精准手术的开展现状特点,交流了其利用多模态影像进行神经功能精确定位和功能图谱绘制,以辅助胶质瘤精准切除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及运用分子病理进展开展患者预后随访工作和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相关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教授进行题为《Advancement of oncolytic virus treating adult diffuse glioma》的学术汇报,对现有DC疫苗、CART-T治疗、溶瘤病毒等胶质瘤免疫治疗手段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溶瘤病毒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优势与现有困境,讲解了其治疗作用机制和发展历程。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樑教授进行题为《RANO categories for extent of resection in glioma》的学术汇报。王樑教授就胶质瘤现有临床治疗手段进行总结,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结合其团队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围绕胶质瘤手术治疗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展开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裕教授进行题为《Progress in glioma immunotherapy》的学术汇报。王裕教授回顾了胶质瘤免疫治疗国内外最新进展,分享了2023 SNO会议最新胶质瘤免疫研究研究,并着重汇报了基因修饰T细胞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的I期临床研究、TK联合Flt3l胶质母细胞瘤的I期临床研究、胶质瘤免疫微环境改善和再植入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
第二节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张所军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引言教授共同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外科学系王鑫教授进行题为《Dissecting cancer heterogeneity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based on multi-omics integr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学术汇报。王鑫教授首先回顾了肿瘤组学发展历程,就肿瘤生物信息学、肿瘤异质性、癌症早期检测等研究热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并介绍了其基于肿瘤异质性分子分型和大规模公共数据探索肿瘤亚型相关研究经验。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迟喻丹教授进行题为《Fate determination and interplay in brain metastasis》的学术汇报。在汇报中,迟喻丹教授对脑转移瘤现状和困难进行全面论述,分享了其在脑转移瘤软脑膜播散分子基础和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对肿瘤特异性分子标记物表达、脑脊液中巨噬细胞浸润极化、软脑膜转移过程中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肿瘤转移模式等具体研究问题进行了汇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王翔教授进行题为《Incidental small suspected gliomas without symptom》的学术汇报。在发言中,王翔教授对其团队开展的单中心前瞻性无症状偶发可疑小胶质瘤的临床管理临床试验相关研究工作和进展进行了汇报,针对早期发现、影像学难以诊断的胶质瘤病例提出诊疗建议,总结了利用多模态核磁影像技术,结合肿瘤形态和临床表型,对无症状偶发可疑小胶质瘤患者进行临床管理的相关诊疗策略,并结合其团队研究数据和病例实践经验展开进一步探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薛皓教授进行题为《The medical engineering cross facilitates the advancement of precis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glioma 》的学术汇报。薛皓教授对其团队利用交叉学科医工结合路线促进胶质瘤精准诊疗的相关技术研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汇报,并结合其研究数据及临床病例,就胶质瘤最新基础转化、外泌体标志物测验、生物检测芯片、胶质瘤术中快速基因检测、Nano-enzymes纳米酶术后放疗脑保护、光谱电子波谱胶质瘤诊疗应用等新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军霞教授进行题为《Human brain connectomics in gliomas》的学术汇报。张军霞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关于人类连接组学在胶质瘤诊疗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对机器学习辅助组学分析、脑功能结构评估、脑网络结构成像、脑网络损伤风险等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并就影像学分析流程、配套软件开发、术后预后评估和连接组学临床应用研究展开交流分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赛克教授进行题为《Etiology of glioma-insight from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的学术汇报。赛克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索胶质瘤病因的相关研究进展,就胶质瘤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与机制、胶质瘤风险相关分子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等研究内容展开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至此,为期两天的2024胶质瘤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顺利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学术交流启发的学习班上,与会者不仅收获了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和知识分享,更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会上深入探讨了胶质瘤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治疗策略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医疗水平。期待通过这类交流平台为胶质瘤防治事业开创新的局面,让医疗领域更加辉煌。愿我们携手前行,探索未知,共创未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