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5日发布 | 1018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嗨GO启示录丨朱刚、缪洪平:HYBRID1214D微导丝配合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分叉部复杂动脉瘤

朱刚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缪洪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达人收藏


01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67岁。



主诉:头晕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天。



现病史:患者20天前突发无明显诱因的头晕伴行走困难加重,并伴言语不利加重,无饮水呛咳、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外院行磁共振检查提示颅内多发脑梗、多发微出血灶,予以抗血小板(氯吡格雷75mg)、降脂(阿托伐他汀1片)治疗,服药后自觉头晕缓解,语言不利较之前缓解。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行头颈部CTA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动脉瘤、头颈部多动脉硬化、管腔轻中度狭窄。门诊以基底动脉动脉瘤、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病收入我科治疗。患者精神可,饮食、睡眠正常。



既往史:平素身体一般,2007年患高血压脑出血,于外院行血肿清除术,目前口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查体:患者GCS评分15分,意识清楚,言语清晰,无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良好,右上肢肌力3级,余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02

术前影像




左侧椎动脉造影提示:

患者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瘤颈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及左侧小脑上动脉;

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粗大。


3维模拟成像提示:

瘤颈累及左侧大脑后动脉更多,且左侧P1段与动脉瘤体和基底动脉不在同一平面,与二者呈“垂直”状态;

大小:6.37*6.01mm。


左右颈动脉造影提示:
前循环血管发育正常,双侧后交通动脉纤细。

03

治疗策略





患者基底动脉尖宽颈动脉瘤,瘤体6.37*6.01mm,形态不规则,瘤体表面存在凸起;患者治疗意愿强烈,决定行经皮介入治疗。

瘤颈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左侧小脑上动脉,且较多累及左侧P1段;双侧P1段与动脉瘤不在同一平面,呈“立体垂直”。

考虑到瘤体不规则,累及分支血管较多,故选择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而非血流导向装置或颅内扰流装置。

为充分保护分支血管及瘤颈,便于术中填圈,采用半释放支架技术;将支架由左侧P1段远端释放至基底动脉远端,并在分支血管开口位置适当推挤,以避免填圈时突入分支动脉。


04

手术材料




支架:LEO Baby 2.5*25mm

弹簧圈:5*15mm、4*12mm、3*10mm、2*6mm

微导管:SL-10(释放支架)、Echelon-10(填圈)

微导丝:Hybrid 1214D

其它:Cordis 8F、Navien 6F


05

手术过程





全身麻醉后,以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8F导引导管上至左侧椎动脉V1段近端,6F Navien上至V3段。

行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栓塞治疗;路图下由Hybrid1214D微导丝牵引直头SL-10支架微导管置入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直头弹簧圈微导管由微导丝牵引置入动脉瘤瘤体内。

先行支架半释放缩窄瘤颈,致密栓塞后,全释放支架完成治疗。


视频1

视频2


Hybrid 1214D微导丝头端塑“猪尾”状,可保证其从微导管内出头后弓背前行(如视频1),能够避免进入细小穿支和降低对血管壁的刺激;

微导丝前行至适当距离后,跟进微导管,其头端距微导丝头端约3-5cm,提供系统支撑;

此时微导管在微导丝牵引下前行(如视频2)。


视频3.支架微导管到位(视频中由Hybrid 1214D微导丝牵引支架微导管SL-10进行超选)。


到达目标血管附近适当位置后(本病例为大脑后动脉),将微导丝“猪尾”状头端的近端回收进微导管,使用其远端对不共平面的分支进行超选(如视频3);

超选时控制系统张力并跟进微导管。





视频4.弹簧圈微导管到位(视频中由Hybrid 1214D微导丝牵引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10进行超选)。


超选弹簧圈微导管操作与前述相似(如视频4)。



视频5.支架半释放。



由于瘤体累及多个分支,故优先将一枚LEO Baby 2.5*25mm支由左侧P1段远端释放至基底动脉远端;

释放时将支架在瘤体所累及的左侧小脑上动脉开口处进行“推灯笼”操作,确保支架贴壁的同时,避免栓塞时弹簧圈进入分支血管;

半释放支架时会对弹簧圈微导管造成一定影响,此时需适当增加张力,避免其脱出瘤腔。


支架半释放后,在瘤腔内依次植入5*15mm、4*12mm、3*10mm、2*6mm弹簧圈完成栓塞。



视频6.支架解脱。



完成栓塞后,全释放支架。回收支架推送杆时,可优先跟进微导管至支架真腔,然后回撤推送杆至微导管内,撤出整个系统;

该方法尤其适用于支架在迂曲血管中释放后的系统回收,能够避免推送杆远端在回撤时卡在血管转弯处。


06

术后影像





术后透视观察支架打开良好,动脉瘤流入道致密栓塞;

术后斜位造影显示,动脉瘤不再显影,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07

围术期抗栓管理




1、术前双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3天。
2、术中支架半释放后团注替罗非班10ml,同时静脉泵注6ml/h。
3、术后替罗非班静脉泵注维持48h,口服双抗3-6个月。


术者体会   








本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左侧小脑上动脉,且大脑后动脉角度刁钻,将微导丝头端塑形“猪尾”跟进微导管做支撑,利用导丝头端超选入分支血管后跟进导管即可,无需复杂塑形;Hybrid微导丝较好的头端塑形保持能力和远端支撑以及优秀的到位性,是超选该类型复杂分支的关键。


优先半释放支架做推挤操作,保护左侧小脑上动脉的同时隔离出瘤囊主体,提高弹簧圈栓塞安全性;顺应性优异的编织支架能够较大程度上降低对血管形态的改变,且有利于动脉瘤远期修复。










术者简介


朱刚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颅脑创伤及脑血管病诊疗领域专家,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名医百强专家。获重庆市2021年度“名家名师”称号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学会会长

重庆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擅长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等脑/脊髓血管病变的微创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各级科研项目1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各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编及参编专著10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61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21名





缪洪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教授,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神经介入学会委员

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二十余年,主要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的介入及手术治疗。在朱刚主任的指导下,年颅内介入手术量500台左右。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参编书籍一部,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参与课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HYBRID1214D

HYBRID1214DA

HYBRID14D




镍钛芯丝远端搭配独家配方亲水涂层,柔软无创,安全到位。


不锈钢芯丝近端搭配PTFE涂层,强力支撑,方便扭控,易于跟踪。


远端3cm显影段清晰可视。


直头D型号,轻松塑形,持久耐用。


预塑形双弯DA型号,反复操作形状依旧。


可搭配常见栓塞和支架微导管。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