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6日发布 | 1570阅读
脑肿瘤-垂体瘤

经内侧入路切除向海绵窦外侧显著侵袭的垂体ACTH腺瘤一例(第二轮神经内镜系列十四)---浙二神外周刊(第444期)

潘晓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凌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闫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工作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室创始人之一的陶祥洛教授及刘伟国教授首先开展,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工作的单位之一。目前亚专科由吴群主任医师牵头,以及洪远主任医师和闫伟主任医师为骨干的团队,主要从事以颅底内镜为主的神经内镜工作。团队骨干都有包括匹茨堡大学及UCLA等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自431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神经内镜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33岁,因“停经1年8月,检查发现鞍区占位1月”入院。


患者1年8月前分娩后至今月经停止,2021-06出现左眼颞侧视野缺损,2021-09自觉右侧视野缺损。患者诉病来有面容改变,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继发垂体柄右偏、视交叉受压,垂体大腺瘤首先考虑。既往史无殊。


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敏,双眼视力无减退,双眼颞侧偏盲,面部额纹对侧,面部、躯干肥胖,脸圆而呈暗红色。心肺听诊无殊,其余各神经系统检查均阴性。


术前垂体增强MRI(2022-4-12)提示:垂体大腺瘤,侵入左侧海绵窦包埋颈内动脉(图1)。


图1. 术前垂体磁共振增强。鞍内肿块向鞍上突出,肿瘤侵入左侧海绵窦,压迫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垂体柄向右侧偏移,视交叉明显受压上移。


入院时激素结果:皮质醇(8AM):1361nmol/L,ACTH(8AM):261.8pg/ml;皮质醇(4PM):1263nmol/L,ACTH(4PM):256.9pg/ml。

诊治经过

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验检查,患者皮质醇、ACTH水平明显增高,1mg过夜地塞米松试验(DST)后未见明显激素分泌抑制;结合患者垂体MR,库欣病诊断明确。住院期间,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头痛、视力视野明显受损,伴恶心呕吐,垂体占位效应明显,急诊头颅CT考虑垂体卒中,垂体前叶功能受损。


完善术前准备后于全麻下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术中多普勒确定左侧颈内动脉走行位置,椎板咬钳打开鞍底,充分显露颈内动脉内外侧间隙硬膜。先弧形切开鞍底硬膜后见灰红色肿物,血供丰富,肿瘤质地较软,内有暗黑色陈旧性出血灶,逐步沿包膜外切除鞍内部分肿瘤。肿瘤侵犯左侧海绵窦,包绕左颈内动脉,向外侧间隙侵犯范围较广。先尝试经外侧间隙切除肿瘤,术中发现颈内动脉下及外侧间隙未被肿瘤完全侵犯,通过外侧间隙切除肿瘤可能存在III、IV、IV颅神经永久损伤的风险。遂改由海绵窦内侧通路切除海绵窦内肿瘤,通过主动切除海绵窦内侧壁,扩大手术入路。多普勒辅助下,借助角度内镜及器械,各个方向刮匙刮除肿瘤。通过局部冲洗、棉片搔刮等操作,增加海绵窦外侧间隙肿瘤的切除程度。术中无明确脑脊液漏,予常规鞍底重建。术后复查磁共振,未见明显肿瘤残余,影像图片见下(图2)。


图2. 术后垂体增强MRI(2022-4-18)示: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病损切除术后,颅底骨质术后改变,肿瘤切除完全,垂体柄右偏,增强扫描后术区边缘强化。副鼻窦积液。


病理结果


病理诊断:(鞍区)垂体腺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致密颗粒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图3. 病理诊断:(鞍区)垂体腺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致密颗粒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免疫组化结果:ACTH 弥漫强+,Prolactin -,GH -,TSH -,LH -,FSH -,ER -,T-PIT 小部分+,PIT-1 -,SF-1 -,GATA-3 -,CAM5.2 +,SSTR2 0,Ki-67 <1%+,P53 -,Syn +。


患者术后复查,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达到内分泌缓解标准,并出现垂体功能不足表现,予口服氢化可的松、优甲乐补充缓解症状。患者术后出现左侧眼睑下垂,予一般情况良好。出院后3月复查垂体磁共振,影像图片见下(图4)。


图4. 术后3个月垂体增强MRI(2022-7-19)示:鞍区术后改变,肿瘤无复发。


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激素水平变化见图5。


图5. 示术后激素水平已达到内分泌缓解标准。

术后6个月复查,眼睑下垂明显好转,眼球活动无殊,垂体增强MRI如下(图6)。


图6. 术后6个月垂体增强MRI(2023-1-13)示:鞍区术后改变,肿瘤无复发。


术后18个月复查,左眼睑下垂消失、眼球活动无殊。未服用激素类药物情况下,无明显乏力症状,复查激素结果:ACTH(8:00)11.29g/ml   ACTH(16:00)7.32g/ml 皮质醇(8:00)23.37ug/dL  皮质醇(16:00)1.49ug/dL。复查垂体增强MRI如下(图7)。


图7. 术后18个月垂体增强MRI(2024-1-31)示:鞍区术后改变,肿瘤无复发。


讨论


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 CD)由分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的垂体腺瘤引起,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CS)的最常见病因[1]。库欣病的诊断包括定性以及定位诊断两步,典项的库欣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特征性的症状体征,一部分高度怀疑CS的患者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皮质醇分泌状态,例如午夜唾液皮质醇测定可帮助发现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异常、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用于评估糖皮质激素反馈受损,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异常提示生物可利用皮质醇增加[2-5]。通过以上手段确诊为CS的患者仍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皮质醇过度分泌的原因;经血浆ACTH浓度测定后提示皮质醇增多依赖于ACTH变化者,首要检查是通过垂体MR排除ACTH依赖型CS最常见的病因,即库欣病。40-50%的CD患者可能因为病灶体积过小而无法在影像上找到可见病变[6],薄层MRI、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与核医学显像能够为此类患者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7]。根据Fleseriu等2021年于Lancet子刊更新的库欣病诊治指南(见下图7)[7],本例患者存在CS特征体貌,血皮质醇及ACTH水平均显著升高,1mg地塞米松试验未见明显皮质醇分泌受抑制,提示存在非节律性的ACTH依赖性皮质醇分泌亢进,考虑库欣综合征诊断;又因垂体MR示肿瘤占位明确,基本确诊为库欣病。


图7. 库欣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流程[7]


诊断为库欣病的患者,其初始治疗通常首选经蝶垂体瘤手术(Transsphenoidal Pituitary Surgery, TSS),初次手术后的总体缓解率可达80%(95% CI 77-82),其中微腺瘤缓解率(83% CI 79-87) 高于大腺瘤 (68% CI 60-76)[8]。TSS术后,所有患者都需要终生监测合并症的发生、临床和生化复发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果手术后持续存在激素分泌亢进、或出现肿瘤复发,则需要采取包括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阻断皮质醇分泌或作用的药物、垂体放疗和/或双侧肾上腺切除术等其他治疗方法(见下图8)[7,9]


图8. 库欣病的管理流程[7]


区别于具有良性临床过程的典型腺瘤,部分垂体瘤体积大、进展快速,尽管经过手术全切及常规内分泌治疗仍然存在早期复发的风险。此类肿瘤被称为侵袭性垂体瘤,其主要特征之一在于海绵窦或斜坡等部位的浸润性生长[10,11]。对于这类海绵窦侵犯的垂体瘤患者,很多手术并非旨在完全切除瘤体,而是为了以最佳方式减轻占位、缓解内分泌相关症状。对于评估后确需手术的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应根据肿瘤质地、与颈内动脉关系,个体化制定手术策略,注重神经功能保护。在药物治疗不敏感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和年轻患者中应尽量争取全切,为实现库欣病内分泌治愈目标所需的切除范围要求也相当高。尽管如此,对于那些与周围血管神经关系密切、预计切除后并发症风险较大的病灶,在手术过程中仍需量力而行、争取“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对于术后残余的肿瘤再辅助以放化疗,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功能的恢复。


此外,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肿瘤切除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也至关重要。完善的术前影像能够清晰展示病变的大小、位置和范围,有助于评估肿瘤侵袭的解剖空间以及周围结构,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手术入路。本例中肿瘤向一侧海绵窦内浸润性生长、完全包绕左侧颈内动脉,由于其外侧侵袭广泛,术中最早尝试通过外侧通道进行手术,但是操作过程中外侧通道受到海绵窦内颅神经阻挡,增加了肿瘤切除的难度。考虑到外侧入路海绵窦内神经永久性损害几率大,本例最终转为经海绵窦内侧入路,通过主动切除海绵窦内侧壁,扩大颈内动脉内侧通道,为后续手术带来了便利。由于本例患者肿瘤向海绵窦外侧侵袭范围广,且本身为功能性腺瘤,为提高全切率,我们综合运用海绵窦内侧壁切除、角度内镜辅助、深部冲洗、棉片辅助刮吸及术中鼓肺等措施,力求肿瘤全切。患者术后复查,影像提示肿瘤切除效果良好,血浆ACTH、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左侧动眼神经麻痹,六个月后缓解。


海绵窦内侧壁切除的暴露范围应包括鞍区、床突段颈内动脉和CS的前壁,并可向下延伸,以显示岩下窦向CS的开口(9A)。肿瘤切除后,应检查CS内侧壁的内侧表面是否有肿瘤浸润(9B)。经海绵窦入路直接切开前壁,显露和横断韧带,松解内侧壁切除。编号的虚线显示了完整切除内侧壁所需的连续切开的位置和顺序:先切开鞍旁下韧带,海绵窦内侧壁下方与垂体前壁相交处,垂体前壁与鞍隔前相交处,最后切开颈内动脉床突韧带(9C)。在第一次切断鞍旁下韧带后,内侧壁可以从颈内动脉内侧移位。然后,第二次切开穿过鞍底,正好在后叶的外侧,朝向鞍背和后床突(9D)。第三个切口将内侧壁与鞍隔膜(鞍顶)内侧分开(9E)。切断颈动脉床突韧带后,完全切除内侧壁,暴露床间韧带和后床突(9F)[12]


图9. 一步一步的海绵窦内侧壁的切除。Ant.wall=前壁;cav.ICA=海绵状ICA;CCL=颈动脉床突韧带;clin.ICA=床突ICA;Diaph=鞍膈;ICL=床间韧带;Inf hypo.art=垂体下动脉;inf.petr.sinus,岩下窦;IPL=鞍旁下韧带;med.wall=内侧壁;pit=垂体;post.clin=后床突;post.lobe=垂体后叶。


总体而言,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灶特点以及术者的经验进行个体化决策。在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手术过程中动态调整入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术者在面对侵袭性垂体瘤等复杂情况时的一项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Cushing H. The Basophil Adenomas of the Pituitary Body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ituitary Basophilism)[J].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964, 21(4): 318-347.
[2] Raff H, Carroll T. Cushing’s syndrome: from physiological principles to diagnosis and clinical care[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5, 593(Pt 3): 493-506.
[3] Galm B P, Qiao N, Klibanski A, et al. Accuracy of Laboratory Tests for the Diagnosis of Cushing Syndrom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20, 105(6): dgaa105.
[4] Nieman L K, Biller B M K, Findling J W, et al. The Diagnosis of Cushing’s Syndrom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8, 93(5): 1526-1540.
[5] Biller B M K, Grossman A B, Stewart P M, et al. Treatment of Adrenocorticotropin-Dependent Cushing’s Syndrome: A Consensus Statement[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8, 93(7): 2454-2462.
[6] Bonneville J F, Potorac I, Petrossians P, et al. Pituitary MRI in Cushing’s disease - an update[J].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2022, 34(8): e13123.
[7] Fleseriu M, Auchus R, Bancos I, et al.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ushing’s disease: a guideline update[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1, 9(12): 847-875.
[8] Stroud A, Dhaliwal P, Alvarado R, et al. Outcomes of pituitary surgery for Cushing’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ituitary, 2020, 23(5): 595-609.
[9] Tritos N A, Biller B M K. Current management of Cushing’s disease[J].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9, 286(5): 526-541.
[10] Buchfelder M, Schlaffer S M. Surgical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pituitary adenomas and pituitary carcinomas[J]. Reviews in Endocrine & Metabolic Disorders, 2020, 21(2): 253-261.
[11] McCormack A, Dekkers O M, Petersenn S, et al.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pituitary tumours and carcinomas: results of a European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ESE) survey 2016[J].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8, 178(3): 265-276.
[12] Truong HQ, Lieber S, Najera E, Alves-Belo JT, Gardner PA, Fernandez-Miranda JC. The medial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Part 1: Surgical anatomy, ligaments, and surgical technique for its mobilization and/or resection. J Neurosurg. 2018 Sep 7;131(1):122-130.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潘晓丽研究生、凌晖主治医师整理,闫伟副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往期回顾

点击进入 浙大二院神外 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