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发布 | 890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脑血管-自定义

精准操控|“微构”设计DCwire®微导丝在左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张荣举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王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达人收藏
16-9.jpg




产品.jpg




C A S E

     本 期 病 例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63岁。



主诉:因“饮水呛咳2月余,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活动20天”入院。



现病史

· 患者于2023年0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饮水呛咳,口角歪斜。当时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

· 于2023年10月7日再次出现记忆力减退、言语不清、能听懂他人言语,自己表达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不能独立行走。持物费力,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及听力下降。

· 当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部核磁提示:脑动脉硬化;多发脑梗死(DWI示左侧顶枕叶片状新发病灶)。



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血糖、血压控制不佳;少量抽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

· 意识清楚,言语笨拙,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 颅神经检查:伸舌右偏,余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左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共济运动正常。右侧病理征阳性。颈软,无抵抗。



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诊断





术前核磁MR、MRA

左侧顶枕叶见点片状急性或亚急性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


DSA正侧位及3D影像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可见重度充盈缺损影,大脑中动脉显影较同侧大脑前动脉明显延迟狭窄部位可见(夹层样)改变。


治疗策略





左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



器械选择





· 8F 穿刺鞘

· Cook 6F长鞘

· 6F 105cm 中间导引导管

· SL-10微导管

· 泥鳅导丝

·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oft)

· 2.0*9mm 同轴扩张球囊

· 3.5*15mm 支架



病例难点





01.

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测量数据:狭窄程度95%,狭窄长度8.03mm,狭窄近端参考血管直径2.61mm,狭窄远端参考血管直径2.31mm。需要远端安全通过且不激惹血管狭窄病变处。

02.

狭窄部位成角度迂曲,操控过程中需要保持导丝远端角度稳定性。

03.

患者入路迂曲,病变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M1-M2延伸部,病变部位迂曲成角,且病变部位见——“夹层样”改变,需要微导丝超选更远端。


导丝性能需求





1

远端柔软度:安全通过狭窄病变,且对病变处激惹较小。

2

精准扭控性:导引栓塞微导管克服血管条件到位。

3

塑形保持能力:反复操作超选成角病变建立通路,不需要多次塑形的保持能力。

4

稳定支撑性:稳定并导引微导管到位的稳定性。



手术过程






DCwire™微导丝顺利穿过病变部位。


DCwire™微导丝穿过病变后继续超选远端M3段血管。


3m导丝到位后采用2*9mm球囊缓慢扩张,球囊扩张后造影见狭窄扩张良好。


支架置入后见血管修复完好,前向血流通畅、支架位置良好。




小结  







卒中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或致残的病因,ICAS(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是卒中的常见病因,在我国ICAS占卒中发病率50%左右。作为颈内动脉主要的延续,大脑中动脉是颅内动脉狭窄发病率最高的血管,而且具有较高的复发性。因此,对于规律服用药物症状控制不佳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M2的延续部位,血管走形迂曲,角度刁钻,且狭窄部位似见“夹层”样改变,故导丝顺利超选至目标血管显得至关重要。本例患者,术者采用Soft版本DCwire™微导丝,术中塑形方便,维持塑形能力好,扭控跟随性好,支撑力较好,微导管跟进顺利,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




术者简介   




张荣举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神经介入科主管
擅长脑血管病的综合诊治,颅内外血管支架植入及取栓、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共完成神经介入手术近千例。共发表专业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王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科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国家公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医学院和南卡罗莱纳州立医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神经介入工作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颅内动脉瘤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外科疾病血管内治疗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复合手术学组副组长等职
担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国脑血管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介入放射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等多个杂志的编委、审稿专家。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都发展基金,军委科技委,军队卫勤保障等多项基金项目,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译神经介入专业著作3部






科室合照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64.6万阅读 | 401内容

DCwire®微导丝

4.2万阅读 | 33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