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1日发布 | 1509阅读

ISC2024 | 2月9日专题报道——缺血方向精彩速递

花伟龙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磊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2024年2月7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卒中大会(ISC2024)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盛大开幕。为及时了解国际卒中领域学术前沿动态,提升我国卒中治疗水平,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4进行时》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组成解读团队,为您深度解读ISC2024最新动态和亮点。本篇撰稿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花伟龙主治医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磊副主任医师,审稿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颖影教授,欢迎神介同道阅读、交流、分享!




Delayed Therapy With Humanized Anti-Sdc2 mAb Prevents Formation Of Vasogenic Edema And Promotes Neuroprotection In Non-human Primates With lschemic Stroke Therapy With Humanized Anti-sdc2








实验表明,抑制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抑制水肿是脑梗死再通获益的重要原因,再通的临床益处(第90天)主要是水肿减少和半暗带恢复。VEGF-A是BBB破坏的主要因素,缺血性中风时,VEGF-A水平的显著提高并促进BBB破坏导致脑血管内渗透增加。在缺血性卒中中,选择性抑制VEGF-A活性有很多好处,如减少脑肿胀、改善半暗区损伤、减少脑实质ROS积聚、降低出血性转换的风险、减少炎症。



动物实验表明,多克隆抗SYNDCAN-2阻断抗体(Sdc2-pAb)抑制VEGF-A诱导的血管渗透。Sdc2 pAd在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中促进了无再灌注和延迟治疗中对神经的保护。多克隆抗SYNDCAN-2(SDC2 mAb)的研制选择性的阻断了VEGF诱导的血脑屏障的破坏。



单静注射Sdc2单抗显著比早期和延迟治疗组的总梗死面积要低。



抗sDc2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体现在在动物实验中并未有不良反应,单静脉注射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大小,并在闭塞后第一天和第三天形成水肿,sDc2单抗不需要穿过血脑屏障,因为他直接靶向内皮,治疗窗口期比目前的治疗方案更宽泛,sDc2可以和其他治疗如(TPA)联合使用,而不会干扰其作用机制,且可以降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Tenec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Stroke Up to 24 Hours After Onset With Perfusion Imaging Selection:The CHABLIS Ⅱ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认为,替奈普酶在4.5h内非劣于阿替普酶,在4.5-6小时的溶栓中,替奈普酶可能优于阿替普酶。而对于大血管或中等血管闭塞晚时间窗的患者,替奈普酶或许能够通过改善灌注而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因此设计了一项由中国23家中心参与的RCT研究,纳入了发病4.5-24小时内,18-80岁的前循环大或者中等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A和CTP检查。



研究结果显示,在24-48小时的NHISS评分、3-5天的梗死体积变化及90天mRS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在影像学选择下,急性脑卒中大或者中等血管闭塞晚期时间窗患者静脉给予0.25mg/kg剂量的替奈普酶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与未给予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相比,再灌注比例更高,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如何将再灌注转化为患者功能预后的改善,可能需要进一步分层患者选择和优化治疗流程。EVT在不同脑卒中病因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Autonomous Detection of Stroke Symptoms and Bell’s Palsy







如何提高卒中的识别,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不了解脑卒中的基本症状。

如何提高卒中的识别,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不了解脑卒中的基本症状。


而目前的手机使用非常普遍和高频,研究人员通过手机的AI来识别“FAST的症状”。研究纳入了400名发病72小时内的卒中患者,通过AI识别患者的运动、语言和面部活动。来判断患者是否患面神经麻痹或者卒中。 



研究结果证实人工智能可以可靠地识别急性中风的特征,并与贝尔麻痹区分开来,其准确性与神经科医生的临床印象相当。其未来或者可以应用在临床的辅助技术、远程医疗、自我评估以及自动驾驶等方面。




Re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Acute lschemic Stroke, RAISE







如何提高卒中的识别,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不了解脑卒中的基本症状。


既往研究证实,AlS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耐受12mg+12mg和18mg+18mg瑞替普酶,其疗效与标准阿替普酶相似。而18mg+18mg的剂量选择有疗效更好临床的趋势。据此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设计了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瑞替普酶治疗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了中国62家中心,1412名发病4.5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组,主要重点事件为90天mRS 0-1分的比例。


研究结果显示,在症状出现4.5小时内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疗效方面,瑞替普酶优于阿替普酶。尽管接受瑞替普酶治疗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但在致命安全性方面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总体认为应该推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瑞替普酶。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nd lmmediate Intensive Statin in Mild l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如何提高卒中的识别,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不了解脑卒中的基本症状。

轻型卒中和TIA是非常常见而又容易被低估病情的情况。患者早期复发风险高,颅内/颅外动脉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研究旨在评估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立即强化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加延迟强化他汀类药物,在症状出现后72小时内降低轻型卒中和TIA患者90天内新发卒中风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患者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研究最终得出 ,72小时内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的轻型卒中或TIA患者:联合治疗(CLP+ASA +立即他汀类药物Vs. ASA+延迟他汀类药物)与90天内新发卒中的相对风险降低相关(24%),这主要是由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驱动的。联合治疗发生中重度出血的风险大约高出2.4倍,数值上也高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或立即强化他汀类药物单独治疗。联合治疗与90天功能预后改善相关,推测部分原因与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  




Long-Term Outcomes and EVT Treatment Effect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Large IschemicStrokes - SELECT2 







如何提高卒中的识别,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不了解脑卒中的基本症状。

既往随机对照试验显示,EVT可改善大核心梗死患者的功能预后然而,关于这些患者行EVT的长期效果证据有效缺乏。SELECT2是一项3期、国际性、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试验,在国际31个中心招募患者,以评估发病后24小时内的血管内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纳入ASPECTS评分3-5分,或通过CTP评估的缺血核心体积≥50 ml的大血管闭塞患者。对于使用非增强CT和DW-MRI作为基线成像标准的部位,采用表观弥散系数值确定缺血核心体积。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在平扫CT或者灌注上显示为大核心梗死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一年的随访过程中,血管内取栓的良好预后显著优于内科治疗 。同时在影像上也观察到了与临床一致的结果。




END



解读




花伟龙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血管病中心主治医师


张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助理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卒中中心培训基地、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神经外科学部认证神经介入专科培训导师

主攻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在NEJM、Radiology、Strok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 STROKE VASC NEUROL、FRONT NEUROL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参编专著及规范共识6部,授权专利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审稿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缺血性卒中规范化诊治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神经外科质控神经介入组成员

上海市神经介入医师专委会委员

上海卒中学会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会秘书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脑医汇—神介资讯》编委会秘书

擅长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常务理事兼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脑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全军神经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及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委员等。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多次被评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奖”。DIRECT MT和ENCHANTED-2/MT研究主要成员,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著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参编专著6部,参与撰写5部脑血管病专家共识或指南


领衔专家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任医师,博导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OCIN主席;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

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走进ISC2024现场

会议现场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王浩教授现场合影。

王浩主任体验脑出血钻孔设备。

更多精彩记录

(左右滑动点击放大查看)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