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卒中大会(ISC2024)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盛大开幕。为及时了解国际卒中领域学术前沿动态,提升我国卒中治疗水平,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4进行时》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组成解读团队,为您深度解读ISC2024最新动态和亮点。本篇撰稿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葛曼悦、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磊副主任医师,审稿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颖影教授,欢迎神介同道阅读、交流、分享!
main event
梅奥诊所神经科主任James F. Meschia获得William M Feinberg临床卒中奖,接着Meschia教授做了关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演讲,Meschia教授认为目前我们需要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进行更精准的评估。首先要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CREST-2研究中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从最初的16.7%上升至两年随访时的36.2%。其次除了狭窄程度以外,CT同侧无症状脑梗死、MRI斑块内出血、血流储备分数增加、超声斑块回声、经颅多普勒1h检测微栓子≥1个都是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卒中风险的预测因素。最后Meschia教授提到了TCAR近些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提示TCAR与TFAR相比显著减低了患者卒中或死亡率,但还需要进一步的RCT研究。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神经科主任、美国心脏协会前任会长RalphSacco获杰出卒中研究导师奖。
来自宣武医院的赵文博博士汇报了TREND(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减少AI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研究结果。这是一项RCT研究,纳入了发病24小时以内的,NIHSS4-20分、18-80岁的非心源性AIS患者,随机接受静脉替罗非班或者口服阿司匹林。主要结局是随机72小时内的临床功能恶化(NIHSS增加>4分)。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发病24小时以内的急性非心源性AIS患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低于口服阿司匹林,且不增加ICH或sICH发生率。
来自美国的Rakesh Patel博士做了关于“尿酸脑保护作用”一项来自临床前卒中评估网络的研究报告。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氧化剂过氧亚硝酸盐,而尿酸作为一种强大的多样亚硝酸盐清除剂,有希望提供在取栓过程中提供辅助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尿酸在不同动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合并症中,都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来自韩国的Sun Kwon博士汇报了RODIN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一项3期临床研究,探讨Nelonemdaz对于AIS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Nelonemdaz是一种多靶点神经保护剂,选择性阻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并清除自由基。研究结果未能证明对于AIS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Nelonemdaz的脑保护效果优于安慰剂;但亚组分析显示在入院-静脉小于60分钟的患者中,显示出有效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来自天坛医院的李子孝博士汇报了人工智能(AI-CDSS)在AIS卒中治疗与预后改进中的作用。AI-CDSS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支持和决策系统,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提供病因分类,并形成进一步诊疗意见。共有21603例患者纳入RCT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AI-CDSS可以显著降低3个月的新发血管事件,改善卒中救治质量。
The Paola De Rango Invited Symposium Stroke Risk and Prevention in Women During Midlife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 K. Kapral教授,以中年女性卒中流行病学及结局为切入点,首先回顾了女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接着强调了中年男性与中年女性卒中表现的不同,女性卒中全身反应可能更重。尽管世界各地关于女性卒中后治疗的报道并不一致,但各地关于女性卒中的治疗方案均与男性有差异。最后,Kapral讨论了中年女性卒中结局及其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女性卒中预后较男性更差。Kapral教授强调,与其关注女性与男性的不同,我们应当在临床研究中纳入更多女性患者、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女性健康。
匹茨堡大学的S.R.E. Khoudary教授进行了题为:绝经期相关生理、绝经期激素治疗及卒中风险的汇报。Khoudary教授首先讨论了绝经期内源性激素水平及绝经类型对卒中的影响,接着强调了与女性卒中风险相关的绝经期心血管代谢及血管改变,最后总结了与绝经期激素治疗与卒中风险相关的主要发现。
哈佛大学的K. M. Rexrode教授从筛查、评估、预防、治疗四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如何减少中年女性卒中风险。在卒中风险筛查方面,许多卒中风险因素(高血压、肥胖、房颤等)对女性而言危害更大;此外,还有许多女性特异的卒中风险因素,如妊娠相关疾病、妇科疾病等。Rexrode还强调预防女性卒中最关键的是加加强女性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并根据潜在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采取治疗措施。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 Boden-Albala教授讨论了中年女性卒中风险及卒中预防的不同。首先,Boden-Albala教授指出卒中风险、好发的卒中类型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差异,中年女性(45~54岁)更易发生卒中。除了生理因素外,Boden-Albala着重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中年女性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性别、种族对女性卒中风险有独特影响。最后,Boden-Albala教授强调临床试验中女性数量及种族多样性的不足会降低试验的科学性、经济及伦理价值。
哥伦比亚大学的E. C. Miller教授以妊娠期血压异常为切入点,讨论了妊娠期高血压与长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首先,Miller介绍了妊娠期高血压及其高发病率,接着介绍了先兆子痫的发病机制、妊娠及先兆子痫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接着,Miller介绍了2例与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的脑血管疾病病例。最后,Miller指出,妊娠是反映母亲脑血管健康的一扇窗,女性妊娠期健康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解读
葛曼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八年制
张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助理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卒中中心培训基地、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神经外科学部认证神经介入专科培训导师
主攻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在NEJM、Radiology、Strok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 STROKE VASC NEUROL、FRONT NEUROL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参编专著及规范共识6部,授权专利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审稿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缺血性卒中规范化诊治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神经外科质控神经介入组成员
上海市神经介入医师专委会委员
上海卒中学会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会秘书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脑医汇—神介资讯》编委会秘书
擅长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
领衔专家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导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
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OCIN主席;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
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