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影像视界
【概述和流行病学】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s,HBs)是罕见的高度血管化、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WHOI级)。1928年Harvey Cushing首次描述CNS血管母细胞瘤。
颅内HBs的总发病率为0.153 / 100,000人/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3.1% vs. 45.0%),中位年龄为40岁(范围15- 95岁)。57% - 75%的HBs散发,儿童HBs发病率低于1 / 100万人,多数主要与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
HBs约占颅内肿瘤的2%,占后颅窝肿瘤的7-8%,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小脑肿瘤,占原发性脊髓肿瘤的2-10%。
【遗传学机制】
HBs是VHL病的特征性表现。高达43%的HBs发生与VHL基因突变有关,由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3p25.3)VHL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引起。此外VHL-HIF信号通路在CNS血管母细胞瘤的血管生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组织病理学】
大体形态分三型:实质肿块、囊腔-实性结节和单纯囊腔。
外观:呈红色或淡黄色肿块,边界清楚。⑴实性部分由基质细胞和致密的毛细血管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组成,内含丰富血管。⑵囊腔形成与肿瘤退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渡表达作用于血管,致使血管通透性和血浆漏出增加,囊液含较多蛋白成分;囊壁为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的假包膜。
【临床特点】
HBs主要发生于后颅窝(小脑、脑干和四脑室)和脊髓,小脑半球(约76%)。主要症状和体征与颅内压增高有关(50%),其次为小脑体征(33%)。包括:头痛、头晕、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和恶心等,脑干HBs可出现吞咽困难。
脊髓HBs的症状和体征:疼痛、无力、麻木、感觉障碍、反射亢进等。
【影像学表现】
好发部位:小脑半球、小脑蚓部、桥小脑角区、脑干和脊髓,幕上罕见。
影像分型:囊腔-结节型、实质肿块型和单纯囊肿型,以囊腔-结节型多见。
各型影像特点:
囊腔-结节型:
MR平扫表现为大囊伴壁结节,壁结节多位于靠近脑膜一侧囊壁。边界清楚,结节内可见流空血管。囊壁光滑,囊内T1WI及T2WI近似脑脊液信号,T2-FLAIR像信号高于脑脊液(与囊液内蛋白含量高有关)。肿瘤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
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表现为“印戒征”,囊壁强化或无强化。
图1 大囊+壁结节型血管母细胞瘤
实质肿块型:
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肿块,中心可出现低密度囊变区。
MR平扫:T1WI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内及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图2 四脑室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红箭所示为瘤内血管流空)
图3 实质肿块伴囊变的血管母细胞瘤
单纯囊腔型:
MR表现为类圆形囊性病变,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T2-FLAIR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内均无强化。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多数位于颈胸髓(胸髓占50%,颈髓占40%)表浅部位,尤其是脊髓背侧。髓内常见,约占75%。
约2/3脊髓HBs为单发病灶,多发者常见于VHL综合征。
影像特点:
病变节段脊髓增粗变形。
大囊小结节型,附壁结节多位于脊髓背侧,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增强扫描,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
血管流空:肿瘤内部和表面粗大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表现为血管流空影,约占50%;结节越大,流空血管出现概率越高;
脊髓空洞:也是HBs的特征性表现,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形成机制:肿瘤血管渗出和肿瘤细胞分泌)。
图4 延颈髓血管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需要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鞘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转移瘤鉴别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需要与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鉴别
室管膜瘤:
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或终丝的室管膜细胞,多位于脊髓中央
30-40岁男性多见,好发与颈髓>脊髓圆锥>马尾、终丝
病变边界清楚,出血和囊变常见;囊变可位于肿瘤内也可位于肿瘤的头、尾侧,脊髓中央管扩张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星形细胞瘤:
起源于脊髓星形细胞,儿童多见
好发与颈胸段脊髓,圆锥、终丝少见
膨胀性、偏心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
肿瘤不均匀稍长T1长T2信号,无血管流空;囊变、出血及空洞较室管膜瘤相对少见
增强扫描,无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轻-中度强化,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强化明显
海绵状血管瘤:
隐匿性血管畸形,青壮年多见,15%-33%多发
分髓内型、髓外硬膜下型、硬膜外型
影像:
髓内型:爆米花或桑葚状,边界清楚;病灶信号混杂,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
硬膜下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
硬膜外型:椭圆形、梭形,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
VHL综合征概述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 von Hippel Lindau syndrome,VHL 综合征),是一组罕见的多发性、家族性、多器官累及的良、 恶性肿瘤综合征,主要受累器官有脑和脊髓,视网膜,胰腺,肾脏以及肾上腺和附睾等。德国医生 Eugen von Hippel 在1904 年首次描述了眼球内血管瘤的病例, Arvid Lindau 在1927 年描述了小脑及脊髓内血管瘤的病例, 因此疾病被命名为von Hippel Lindau syndrome。
VHL综合征特征:“三多一共存”即(多发性、多系统、多器官病变,且良、恶性共存)
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 是VHL 综合征最早且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影像表现:肿瘤位于视网膜颞侧边缘区,于 FLAIR和 T1WI 信号高于玻璃体,增强扫描病变强化。CT 检查对钙化敏感。
血管母细胞瘤
VHL 综合征CNS受累表现为血管母细胞瘤。
影像特点:小脑、脊髓、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的囊、 实性、混合性肿块,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病变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囊性病变囊壁强化或部分不强化,实性病变明显强化,混合性病变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 典型征象: 大囊肿伴壁结节) , 病变区及其周围可见血管影。发生于脊髓者常伴脊髓空洞。
VHL 综合征肾脏受累
表现为肾囊肿 、肾透明细胞癌,肾腺瘤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
VHL 综合征胰腺受累
以胰腺多发囊肿最常见,其次为浆液性囊腺瘤、胰岛细胞瘤等。胰腺多发囊肿可为VHL 综合征腹部脏器受累唯一表现。
VHL综合征肾上腺累及
常表现为嗜铬细胞瘤。
图5 VHL综合征病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胰腺多发囊肿/囊腺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