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发布 | 1021阅读
脑肿瘤-垂体瘤

神经内镜下全切侵入三脑室的巨大垂体瘤一例(第二轮神经内镜系列十)---浙二神外周刊(第440期)

刘天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勇杰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洪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工作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室创始人之一的陶祥洛教授及刘伟国教授首先开展,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工作的单位之一。目前亚专科由吴群主任医师牵头,以及洪远主任医师和闫伟主任医师为骨干的团队,主要从事以颅底内镜为主的神经内镜工作。团队骨干都有包括匹茨堡大学及UCLA等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自431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神经内镜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男,57岁,因“神志淡漠、检查发现垂体瘤1周”入院。


患者半月余前因右腿外伤致髌骨骨折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家属诉患者术后出现神志淡漠,进一步行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垂体大腺瘤伴局部出血,为行手术治疗收治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诊治经过

入院后完善垂体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鞍内、鞍上池见哑铃状软组织团块影,TI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灶表面光整,内部信号欠均匀,蝶鞍明显扩大,鞍底骨质向下塌陷,两侧海绵窦段颈内动脉部分包埋,视交叉受压上移,第三脑室受压变形,垂体大腺瘤考虑(图1)。各项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pm)1.7p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am)2.3pg/mL↓、皮质醇(4pm)1886.0nmol/L↑、皮质醇(8am)865.0nmol/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 0.49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1.64pmol/L↓、总甲状腺素TT4 68.9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 9.67pmol/L、高敏促甲状腺素TSH 0.56mIU/L。予氢化可的松0.1g静滴一次/日、左甲状腺素片1片口服一次/日。


图1. 术前垂体磁共振增强扫描。肿瘤组织呈哑铃状,第三脑室受压变形(红色箭头示肿瘤位置)。


妥善准备,排除禁忌,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病损切除术+导航+颅底重建+脑脊液漏修补+大腿脂肪阔筋膜填塞+腰大池引流”。内镜下明确右侧蝶窦开口,向左扩大鞍底骨窗,切开硬膜暴露肿瘤组织(图2A),肿瘤呈黄白色,质地较软,血供一般,先切除鞍内部分,探查发现鞍隔孔较小,鞍隔塌陷(图2B),见脑脊液漏,缓慢释放脑脊液后,分块切除鞍上部分,直至三脑室,实现全切(图2C)。予速即纱、明胶海绵填塞术腔,流体凝胶彻底止血,人工脑膜修补,取大腿脂肪、阔筋膜填塞,重建颅底,明胶海绵、纳西棉支撑鞍底,生物胶水固定,完成多层重建(图2D),予碘仿纱条填塞。最后行L3/4腰大池引流,手术标本送病理,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200ml。


图2. 术中所见。A示肿瘤组织暴露(图中绿色箭头所示);B示鞍隔塌陷(图中黄色箭头所示);C示探查三脑室内肿瘤全切;D示人工脑膜、大腿脂肪和阔筋膜等多层重建。


术后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尿崩,予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片调节激素水平,去氨加压素控制尿量,密切复查并及时补充电解质。术后复查各项激素:皮质醇(8am)137.0nmol/L↓、皮质醇(4pm)1096.0nmol/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 0.45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1.83pmol/L↓、总甲状腺素TT4 75.1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 12.67pmol/L、高敏促甲状腺素TSH 0.32mIU/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am)11.0p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pm)5.6pg/mL。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增强后术区边缘少许强化肿瘤全切(图3)。术后1周拔除腰大池,术后2周内镜下拔除鼻腔纱条,经鼻探查未见术区出血及脑脊液漏。


图3. 术后垂体磁共振增强扫描。肿瘤全切,多层重建良好(红色箭头示)。


常规病理提示:鞍区垂体腺瘤/垂体神经内分泌瘤(PitNET),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促性腺激素细胞肿瘤。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予带口服氢化可的松、去氨加压素及左甲状腺素出院。


术后三月余患者来我院门诊复查,无不适主诉,垂体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术区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考虑为重建组织,肿瘤全切(图4)。复查各项激素:皮质醇(8am)652.0nmol/L↓、皮质醇(4pm)152.0nmol/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 1.18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3.75pmol/L↓、总甲状腺素TT4 91.8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 12.79pmol/L、高敏促甲状腺素TSH 0.02mIU/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am)6.0p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pm)2.9pg/mL。

图4. 术后3月垂体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全切


讨论

垂体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垂体瘤的发病率高达16.7%。垂体瘤中32%~66%为泌乳素瘤(prolactin, PRL),8%~16%为生长激素瘤(growth hormone, GH),2%~6%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1%为促甲状腺激素瘤(thyroid stimulatinghormone, TSH),15%~54%为无功能瘤[1-3]。功能型巨大垂体腺瘤属于良性肿瘤,发病机制暂未明确,目前主要认为其发生可能和自身免疫细胞内在缺陷、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4]。随着肿瘤增长,垂体周围组织受到压迫,垂体功能受损引起激素水平紊乱,视交叉受压上抬或侵及视交叉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深入鞍上池累及三脑室引起幕上脑室积水、扩大,出现头痛等颅内压增高表现。除泌乳素腺瘤外,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兼顾保留垂体功能与最大范围切除肿瘤,仍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5]


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以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肿瘤为原则,以解除肿瘤占位效应,控制激素水平为目标。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开颅显微镜操作和经鼻神经内镜两种。开颅手术的主要优点是肿瘤暴露充分,可操作空间大,利于术中止血;主要缺点是手术时间长,术中损伤大,恢复周期长。相比之下,随着近年来内镜设备及手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可以实现抵镜观察,视野佳,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逐渐凸显,然而其脑脊液漏风险仍不容忽视[6]。对本例伴三脑室占位的巨大垂体瘤而言,开颅手术存在难以全切和脑组织及神经结构牵拉损伤难题,内镜手术存在较高的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风险,对隐匿于塌陷鞍隔褶皱中的肿瘤全切难度高。对于此类患者,部分学者倾向于联合入路或分期手术,有条件者还可联合术中导航。我们经过术前反复阅片、认为该肿瘤生长方式沿三脑室纵轴生长与内镜手术入径相一致,因此首选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方案,另外考虑该肿瘤质地尚软,凭借医疗组丰富的内镜手术经验有望实现全切,同时也做好了一期切除鞍内部分,二期开颅手术的备选方案,并对脑脊液漏、术后感染等难题做足准备。幸运的是,术中所见符合术前预期,实现一期手术全切。


脑脊液漏作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大多是因为肿瘤较大或与鞍隔粘连紧密,切除肿瘤时鞍隔破损所致。脑脊液漏要以自体脂肪、筋膜填塞鞍内,修补鞍底,术后绝对卧床,必要时行腰大池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7]。对于本例患者,术中脑脊液漏发生概率较高,我们的经验是进行多层重建准备,即人工脑膜修补+自体大腿脂肪、阔筋膜填塞+明胶海绵、纳西棉支撑鞍底并生物胶水固定,最后与碘仿纱条致密填塞,并辅以腰大池引流。通常情况下,患者绝对卧床1周后拔除腰大池,10天左右行内镜探查术区并拔除碘仿纱条,如此处理将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


本例患者术后常规病理回报为神经内分泌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促性腺激素细胞肿瘤。作为侵犯第三脑室的巨大功能型垂体腺瘤,患者在术前已出现显著的激素水平异常,随着术中下丘脑—垂体轴受损,导致其术后管理更具挑战。本例患者出现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1)水钠紊乱,患者术后2天开始出现尿崩症,治疗持续1周余明显好转;2)术后感染,患者术后3天开始出现高热,予抗感染治疗后迅速回降正常。上述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在于下丘脑—垂体轴受损导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异常,为此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激素水平检查并及时给予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术中清晰显露,轻柔操作,保护垂体柄及丘脑组织,多层重建+腰大池引流,预防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去氨加压素控制尿量,补充血容量及电解质,及时调整抗感染用药方案,复查各项激素并进行替代治疗,予左乙拉西坦预防癫痫。我们的经验是,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调控,能够有效控制尿崩、减少水电解质和各项激素的异常波动、极大降低术后出血、感染、脑脊液漏及癫痫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加之长期关注激素及电解质水平,定期内分泌专科复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将取得更好的预后结果[8]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Theodros D, Patel M, Ruzevick J, et al. Pituitary adenoma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CNS Oncol, 2015, 4(6): 411-429.2.
[2] Asa, S.L., et al., Overview of the 2022 WHO Classification of Pituitary Tumors. ENDOCRINE PATHOLOGY, 2022. 33(1): p. 6-26.
[3] Araujo-Castro, M., V.R. Berrocal, and E. Pascual-Corrales, Pituitary tumors: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spectrum. HORMON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20. 19(2): p. 145-155.
[4] Melmed, S., Pituitary-Tumor Endocrinopathi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10): p. 937-950.
[5] Burman, P., et al., Aggressive Pituitary Tumors and Pituitary Carcinomas: From Pathology to Trea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23. 108(7): p. 1585-1601.
[6] Guo, S.F.,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Endoscopic vs. Micr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Non-functioning and 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Comparison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1. 12. 
[7] Hofstetter CP,Nanaszko MJ,Mubita LL,et al.Volumetric classification of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predicts outcome and morbidity following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J].Pituitary. 2012,15(3):450-463. 
[8] Giustina, A.,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acromegaly: A consensus. REVIEWS IN ENDOCRINE & METABOLIC DISORDERS, 2020. 21(4): p. 667-678.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刘天健医师整理,王勇杰副主任医师、洪远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