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智宏教授团队以《针灸与假针灸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影响——一项随机临床试验》(Effect of Acupuncture vs Sham Acupuncture o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Motor Aphas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为题在JAMA Netw Open杂志上在线发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波漩、邓士哲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孟智宏教授为通讯作者。 [Li B, Deng S, Zhuo B, Sang B, Chen J, Zhang M, Tian G, Zhang L, Du Y, Zheng P, Yue G, Meng Z. Effect of Acupuncture vs Sham Acupuncture o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Motor Aphas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4 Jan 2;7(1):e2352580.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52580. PMID: 38252438.] 1 研究背景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是指患者脑卒中后的获得性语言功能障碍,以慢性言语不流利为特征。在卒中后的急性期,约有三分之一的幸存者会出现卒中后运动性失语,61%的幸存者在发病一年后仍受到影响。语言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沟通能力和生活质量。行为疗法(语言训练)被推荐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有益疗法,但患者的康复效果受可能会受体能所抑制。药物治疗前景较好,但疗效也需进一步研究。 在中国,针灸被推荐作为脑卒中后失语症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一系列研究表明,针灸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有良性影响,患者在接受针灸后,皮层-皮层下功能网络的连通性得到增强,于脑功能重组有明显益处。为进一步验证针灸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研究共涉及252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手动针灸(manual acupuncture,MA)组或假针灸(sham acupuncture,SA)组。两组均接受了语言训练和常规治疗。 研究的主要结局是发病后6周时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的失语商数(aphasia quotient,AQ)和中国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hinese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profile,CFCP)评分。次要结局包括发病后6周和6个月时的WAB子量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nd Aphasia Quality of Life Scale-39,SAQOL-39)以及中医健康量表(the Health Sca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STCM)评分。所有统计分析均根据意向性治疗原则进行。 3 研究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125名参与者中115名(92.0%)被分配到MA组,另外127名参与者中116名(91.3%)被分配到SA组。在第6周时,MA组的WAB AQ得分平均(标准差)为69.66(17.32)(基线到第6周改善平均[标准差]为29.60 [14.07]分),而SA组为61.68(17.88)分。与SA组相比,MA组的AQ得分显著增加了7.99分(95% CI,3.42~12.55分;P < 0.001)。第6周时,MA组的CFCP得分平均(标准差)为167.60(45.08)分(基线到第6周改善平均[标准差]为72.68 [39.56]分),而SA组为144.08(50.52)分。与SA组相比,MA组的CFCP得分显著增加了23.51分(95% CI,11.10~35.93分;P < 0.001)。MA组在随访6个月时的AQ(差异,10.34;95% CI,5.75~14.93;P < 0.001)和CFCP(差异,27.43;95% CI,14.75~40.10;P < 0.001)得分也有显著改善(表1)。 表1 对于WAB的子量表,与SA组相比,MA组在所有组成部分中都显示出更高的得分,包括自发言语(差异,1.78分;95% CI,0.83-2.74分;P < 0.001)、听觉语言理解(差异,14.22分;95% CI,5.73~22.71分;P = 0.001)、重复(差异,9.10分;95% CI,2.81~15.38分;P = 0.005)和命名(差异,7.06分;95% CI,1.16~12.95分;P = 0.02),这些差异在第6周的组间比较中均具有显著性。在BDAE等级、NIHSS评分(差异,-2.22分;95% CI,-3.95~-0.49分;P = 0.01)、SS-QOL评分(差异,11.55分;95% CI,3.06~20.04分;P = 0.008)以及SAQOL-39的沟通得分和心理得分的组间比较中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并持续到随访结束(表1)。 在失语发病第6周时,SAQOL-39的综合得分、平均得分和物理得分的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显著差异;然而,在6个月后的SAQOL-39综合得分(差异,10.14分;95% CI,1.84~18.45分;P = 0.02)和平均得分(差异,0.26分;95% CI,0.05~0.47分;P = 0.02)的组间比较中显示出显著差异。在失语发病后第6周和第6个月时,SAQOL-39和HSTCM的物理得分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1)。 4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的第6周到6个月的随访中,与接受假针灸治疗的SA组患者相比,接受针灸治疗的MA组患者表现出语言功能、QoL和神经损伤均有显著的统计学上的改善。针灸可被视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辅助疗法。 通 讯 作 者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