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0岁
2022年6月入院
临床症状为头晕不适3月
无NS阳性体征
诊疗经过:
同期手术,右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DA)处套叠植入Leo支架两枚,弹簧圈辅助栓塞;
18个月后复查VADA不显影,管腔修复良好。
术前头CT示CP角区病变
增强MRI示右侧CP角区VADA改变
DSA示:
右侧VA为主供血;右侧VADA(PICA以远)
右侧VADA:
瘤体大,涉及整个VA;VADA在PICA以远
动脉瘤大小:14.86*12.02mm;
载瘤动脉近端直径:4.07mm;
载瘤动脉远端直径:3.48mm
手术目标:
重建VA,闭塞VADA;
保护PICA、基底动脉和穿支
治疗策略:
1.采用编织型支架(Leo)重建VA,根据瘤体造影剂滞留情况,再决定是否套叠支架
2.弹簧圈辅助栓塞:部分栓塞瘤体,尽量填塞流入道
3.避开PICA和基底动脉开口,尽量避开穿支
●右侧股动脉,6F短鞘
●6F通桥DA 导引导管,同轴125cm 5F造影导管
●Echelon 10微导管
●Transend Soft tip微导丝
●Leo支架
●支架导管
●弹簧圈
术前常规双抗5天;
全麻和肝素化下,瘤内微导管到位后,经支架导管顺利植入Leo支架(3.5×25mm),术后发现瘤体造影剂滞留不明显,遂再植入一枚Leo(3.5×25mm)套叠,套叠区覆盖整个夹层;之后弹簧圈大部分填塞瘤体
微导丝支架内按摩,使二支架之间,及支架与VA更贴壁
术毕瘤体部分显影,VA、PICA、基底动脉和穿支显影良好
GCS:15分,无NS阳性症状和体征,mRS 0分。
术后双抗3月后,改阿司匹林单抗口服至今。
随访:术后18个月(2024年1月)
1.GCS:15分,mRS 0分
2.复查DSA
术后CT
随访(18个月,24年1月)
DSA:VADA不再显影;支架贴壁及形态良好,VA、PICA、基底动脉和穿支显影良好
随访(18个月,24年1月)
GCS:15分,无NS阳性症状和体征,mRS 0分
MRI 未见异常
1.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是治疗VADA的首选方式
2.EVT:具体方法需个体化选择
①闭塞:
包括闭塞载瘤动脉近、远端,及VADA
适应症:
•出血型VADA
•载瘤动脉为非主流VA;必要时,BOT评估
•没有涉及重要血管(PICA等 )和重要穿支(脊髓前动脉等 )
②重建:
以支架作用为主,包括激光雕刻型、编织型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FD),及覆膜支架(应用少)
•支架+弹簧圈辅助栓塞:因为支架为主,而弹簧圈为辅,故不适合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单纯支架
3.支架的选择:
①激光雕刻型支架:
常用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Atlas等,适用于较小的VADA,或伴载瘤动脉狭窄的病例;
有很低的穿支事件和支架内狭窄率,且操作简单,但有较高的不或延迟闭塞率。
②血流导向装置(FD):
适用于大或较大的,涉及重要血管(PICA等 )和穿支(脊髓前动脉等 ),以及复发或难治型VADA。
有更高的闭塞率,但仍有穿支事件和支架内狭窄,且需要较好的导管支撑和释放技术,及费用高。
③编织型支架:
更为常用,因为它较好平衡地结合了上述二类支架的优点--具有部分血流导向作用,但操作较为简单,有更好的推送性、顺应性和贴壁性,故有较好的闭塞率,较低的穿支事件和支架内狭窄,且经济。常用Leo和Lvis。
徐斌斌
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
硕士。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目前每年完成各类脑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外动脉狭窄介入手术约300例;另外每年完成颅脑(脊髓)肿瘤切除、脑动脉瘤夹闭、脑血管搭桥手术病例合计约100例。
发病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余篇,现主持市科委基金一项 。
陈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从事临床神经外科工作近30年,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微创和微侵袭外科治疗,每年手术量500台以上。
公派德国进修临床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并在欧、美、日等多国交流学习。是国自然、科技部、教育部、霍英东,上海科委等基金的评审专家。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基金7项(负责人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9篇(SCI 15篇,中华期刊15篇),参编著作9部,专利一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