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非急性闭塞,微导丝成功从真腔内穿越斑块到达远端理想着陆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基础。该患者我们选用了标准版DCwire™微导丝,头端塑小弯,从动图中可看出,该款导丝的塑形保持能力、操控超选能力以及穿越斑块的能力均较理想,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视频倍速播放)




右滑查看更多
本期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54岁。
主诉:因“右侧肢体无力3周余”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3周余前,在工地干活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当时右手不能抬举过肩,右手持物无力,右下肢跛行,并伴有口齿不清,在外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行头颅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RI示“左侧脑室旁脑梗死”,予内科治疗并康复后好转出院,现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未规律服药;吸烟史30余年,20支/天。
入院查体: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浅感觉较右侧稍减退,余查体基本正常。
术前影像
➢入院影像
CTA: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术前MRI:DWI及T2-flair。
术前CTP:左侧半球广泛低灌注。
HR-MRI。

➢外院DSA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左侧M1段闭塞,大脑前动脉血流可通过皮层至向中动脉区代偿。


➢初步诊断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术前讨论
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症状性闭塞,CTP示“左侧中动脉区灌注减低”,HR-MRI示“闭塞段较短”,远端血管管腔显影可且较为健康,有闭塞开通指针。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6F 长鞘
6F 10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tandard)
260cm微导丝
17微导管
27微导管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 2.5*9mm
支架 3.0*15
手术过程
DCwire™微导丝精准扭控,超选到病变近端。配合微导管利用导丝远端柔软的特性,真腔内安全穿越斑块到达远端理想着陆血穿越闭塞段,为后续建立通路打下了基础。

微导管造影确认远端血管。
交换260cm交替导丝。
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 2.5*9mm 6atm预扩血管。
球扩后造影。
植入3.0*15 支架后造影。
术后情况
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不明显,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继续予双抗+他汀治疗,密切关注血压波动情况。
结束前正侧位造影。


术后MRI:无明显新发梗死。
术后CTP(Tmax伪彩图):左侧半球灌注基本正常。
病例总结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开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一般认为,症状性闭塞,且有明显责任血管区低灌注的患者能从开通中获益。如同该患者一样,第一次脑梗死后经过一个阶段的康复治疗后,第二次来院行介入治疗时,临床症状往往有明显好转,此时若出现手术并发症则会抵消血管开通所带来的获益,因此对术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严格把握适应症,筛选可以获益患者外,优秀的手术器械,以及对手术器械的熟练掌控也是手术成功关键。
该患者系中年男性,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RI表现为分水岭梗塞,血流主要靠软膜支代偿,CTP显示左侧半球广泛低灌注。该患者直系亲属中有脑梗死后重残患者,因此手术意愿强烈。
术前我们完善了HR-MRI扫描,明确了血管闭塞的部位、病变段长度、以及闭塞远端着陆血管的情况,对手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术前HR-MRI扫描还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夹层,是否合并有血栓,并且能明确斑块与豆纹动脉的关系等。因此,在我们中心,对非急性闭塞的患者常规行HR-MRI扫描,用于筛选手术患者,以及用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对于非急性闭塞,微导丝成功从真腔内穿越斑块到达远端理想着陆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基础。该患者我们选用了标准版DCwire™微导丝,头端塑小弯,从动图中可看出,该款导丝的塑形保持能力,超选能力,以及穿越斑块的能力均较理想,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术者简介

李丹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专家库成员
临床基础扎实,能独立开展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和开放性手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温州市科技局经费资助项目2项,在研经费逾50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指导专家

尹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专委会常务委员
浙江神经介入科学与技术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温州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温州医学会介入学会委员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