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1月月度人物候选人网上评议环节正式启动。经广大群众热情推荐线索、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认真审核报送,2024年1月共有53位候选人接受点赞评议。其中,临床神经科学共有4名优秀医护工作者入选候选人,他们分别是(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一月候选人展示顺序排列):


雷宇新事迹简介:
一位勤求博采、精诚为民的好医生

勤求博采、精于进取
细微之处见真知
有一位73岁女性患者,四五年间因为智能下降、小便失禁、头晕,多次核磁检查均被诊断脑梗死。雷宇新接诊患者后,通过详细查体和病史询问、皮肤活检、基因检查,最终确诊这位患者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还有一位78岁女性患者,患糖尿病30余年,因腰腿疼数年在多家医院一直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但是多年来患者的症状仍逐渐加重,直到右腿完全不能活动。雷宇新将患者收住院后经过头颅及胸腰椎核磁、肌电图、腰穿脑脊液化验等检查最终诊断为“糖尿病-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经过综合治疗患者完全康复……类似情况的病例对于雷宇新来说举不胜举。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患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有一位患脑脓肿的孤寡住院患者,因怕交不起住院费提出出院,而患者如果不积极抗感染治疗极有可能感染加重危及生命,雷宇新当即自行拿出1000元为患者缴纳了住院费用,使患者得以继续治疗,最终该患者康复出院……
尽职尽责勇于奉献
加强管理、勇于创新
2019年3月雷宇新被任命为晋中市中医院脑病一科主任,他在管理上狠抓核心制度落实,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联合医院兄弟科室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多学科联合会诊、推进了晋中市中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使该院成为了山西省首批溶栓地图医院。2022年6月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协作创建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晋中博士工作站”,邀请省级专家每周指导,大大减少了脑梗死患者致残致死率和百姓转诊劳顿、看病难看病贵负担。
雷宇新利用网络便捷性的优势,组建多个全国神经内科专业学习群和晋中市中医院脑病一科医患交流群,坚持每日组织传播专业知识、健康教育宣教知识、病例交流讨论、文献学习,促进了全国学术交流与传播,全国受益神经内科医师达到数千人,直接受益患者数百人。

李刚事迹简介:
突破“大脑”禁区 不负生命相托

全力以赴,不负患者生命相托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李刚担当着守护人类脑部和生命安全的职责,每次手术都要绷紧每一根神经,不能出现一点纰漏。从医多年,他始终对工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出门诊、做手术、查病房,与患者沟通病情,日常工作中尽显“医者仁心”。
多年前,一位在校大学生曾找到李刚,经过检查发现这位患者的脑干上长了一个血管母细胞瘤。花季的年龄、危险的病区,哪怕有一点闪失,对这位学生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这给李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和精心准备,一场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在医患信任中顺利进行,手术非常成功。多年后,李刚早已忘记这样的故事发生于何年何月的哪一台手术中,门诊上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病人”——那位大学生。她特意从国外回来拜谢李刚,并提及当年手术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如今的她,有热爱的工作和可爱的孩子,家庭幸福美满。李刚听到后欣慰地笑了,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感一扫而光。
“很多时候,医生并不只是在治疗一个个病人,更是在挽救无数个家庭。所以,医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职业,我也非常喜欢这一职业。”李刚如是说。
生命至上,带领团队共铸神外辉煌
李刚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领军人,带领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同事在完善医疗安全制度、诊疗指南、规范医疗安全指标、术前术中术后质量管理体系、推行18项安全核心制度等方面,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的医疗流程质量管控,大大地降低了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残病死率。
李刚还牵头并成立了“山东省脑肿瘤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盟”和“山东省脑肿瘤生物标本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盟”,搭建了多中心临床转化平台,带领全省共同聚焦脑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鉴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脑胶质瘤液体活检、术中快速分子病理检测、健康医疗大数据队列建立及微流控设备研发等领域奠定了省内优势地位,并跻身国内前列,形成了临床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动临床进步的良性转化,对山东省脑肿瘤的精准诊疗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也正因这种“工匠精神”,一直保持省内龙头和全国引领地位。
理想指路,永不停歇的“追梦人”
李刚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机制和分子标志物鉴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转化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
目前,李刚已培养博士后11人,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97人;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和“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培养的多名研究生也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奖励。
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李刚感受到患者太多的痛苦、无奈、无助和欣喜,他始终初心不忘,践行救死扶伤的诺言,把对生命的敬佑与热爱播撒大地。他相信,对生命永怀敬畏之心,就一定能写就无悔人生。

李孟友事迹简介:
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担当

万里援非,书写医者担当
2018年12月,李孟友远赴非洲布基纳法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初到布基纳法索,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传染病肆虐、语言不通……面对重重困难,李孟友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从踏上非洲大地那一刻起,奉献就成为他的人生底色。开展工作后,李孟友发现当地医院药械极其短缺,手术室内开颅仍用手摇钻,线锯已经老化,就是在急诊科做个清创缝合的手术,药械也需要准备几个小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从国内自费购买开颅电钻、线锯、血管钳等器械,创新工作模式,组合开颅包、清创缝合包、换药包等,使术前准备时间几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以内,开颅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3,有效降低了术后感染几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非期间,李孟友通过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传、帮、带”,规范颅脑外伤抢救流程,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同时,他制作法语课件,培训50余名当地医学生。
有一次,李孟友的非洲同事宗戈遭遇车祸、受伤昏迷。家属因经济困难拿不出治疗费用,李孟友帮助其支付了检查和医药费,并给予精心治疗。3个月后,宗戈重返工作岗位。他感激地说:“李孟友医生挽救了我的生命,感谢他在生命最危急的时刻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重获新生。”
李孟友利用业余时间,多次给当地学生上汉语课,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并自费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援非工作结束时,李孟友收到当地神经外科全体人员的联名感谢信,信中称:“感谢李孟友医生在援助期间对我们的帮助,他无私奉献、时刻为病人着想的精神,展示了一位大国医生的形象……”布基纳法索卫生部以及唐加多戈医院也为他授予了表彰证书。
勤谨敬业,护佑百姓健康
李孟友始终不忘为患者服务的初心,他对每一位患者都高度负责。除非是出差在外,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他都坚持查房,对于危重患者,他随叫随到。有患者问他手机号码,他热情提供,即使患者出院了,也能随时拨打到“专家热线”。他用真诚赢得家属的信任,用真情温暖患者的心灵,患者出院时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是对他工作的认可和信任。
为了照顾年轻医生,李孟友春节值班都抢着值除夕或者初一。有一年除夕,张先生贴对联时从梯子上摔下,当即昏迷,送来急诊科时已经双侧瞳孔散大,生命危在旦夕。李孟友立即开通急诊创伤绿色通道,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患者转危为安,李孟友如释重负。这个时候,已经接近晚上10点钟了,匆匆吃了几口凉饭后,李孟友又投入了下一个病人的抢救中。
开拓进取,推动技术创新
“医生进步一点,患者就能获益十分。”李孟友说,技术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想要让患者获益,医生必须提高技术水平。从医14年来,李孟友一直不断学习,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熟练应用神经导航、多模态影像等技术基础上,逐步开展颅底肿瘤切除术、神经内镜经鼻垂体瘤切除术、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脑肿瘤活检术等多项新技术,在山东省较早开展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神经肿瘤切除术。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开展的“基于CRISPR技术开发的基因检测系统-可移动的分子精准检测实验室”项目,获得2023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并将成果应用临床,在脑胶质瘤患者中,可以在术中快速检测IDH基因状态,指导手术策略,让众多患者获益。2022年,李孟友协助科室创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及首批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2023年12月带领科室成功获批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
不论是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还是时刻为身边病人健康保驾护航,李孟友用实际行动与奉献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执着和坚守。

李振涛事迹简介:
砥砺前行的“铅衣铁人”

深入林区科普是为了能抢时间救命
“李大夫,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李大夫,是您救了我父亲的命,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像这样发自肺腑的感谢,李振涛常常听到。生死时速,与死神赛跑,就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12年的临床工作中,李振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投入到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工作中。脑卒中是一种后遗症非常严重的疾病。眼见着一个又一个患者因为不懂得脑卒中的防治知识,不清楚发病初期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伤残甚至死亡,他感到心痛和焦急。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着他:“要告诉更多的群众和更多的基层医生,脑卒中可防,更可治。”
为了让患者在发病早期赢得更多的黄金救治时间,李振涛精心制作了相关知识课件。面对广大林区百姓,他一个医院一个医院得讲,一个林场一个林场得讲,向医患、向群众普及卒中知识。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大大小小讲了40多节课。林区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坚实的脚步,三寸讲台上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信念支撑护佑生命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
一天深夜,科室一位患者突然病情急剧恶化,失去意识。李振涛接到值班医生电话后立刻从家赶来。患者的病情来势汹汹,生命危在旦夕。确定方案、紧急上台、穿上十几斤重的铅衣,李振涛在手术台边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其实,此时此刻的他正在发着高烧,但责任让他忘记了自己也是病人,信念支撑着虚弱的他成功完成手术。患者得救了,他却面色苍白地瘫坐在手术台下,许久没有起来。
2022年夏日,患者老张突然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意识不清。面对这名既有高血压等诸多基础病,又有大手术史,并处于昏迷中的患者,李振涛没有犹豫,以最快速度征求家属的同意,不顾已经连做2台手术的疲劳,迅速联系相关科室,冒着极大风险为患者做了介入拉栓手术,从死神手中将老张抢了回来。
术后,他每天早早就来到病房关注患者病情。经过精心治疗和康复,张大爷已经能独立行走。张大爷的儿女手捧锦旗,眼含热泪地感谢着李振涛,感谢他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挽救了父亲的生命,还给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
没有豪言壮语,李振涛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为患者付出。他常说:“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真正被需要着。”
生死时速团队协作与死神拼速度
不管是一天工作12小时、16小时,还是奔波于寒冬深夜满是积雪的急诊路上,李振涛和介入室团队、神经介入团队、急诊科、麻醉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科室协同作战,为了每位患者的安危和康复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现在,到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的脑卒中患者最快能够在30分钟内得到介入治疗,医疗团队尽最大努力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同时,团队的治疗“武器”也多了起来,溶栓、取栓、支架、介入栓塞等多种诊疗措施解除了患者的病痛。进行治疗后,重症监护室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观察,帮助恢复。在李振涛及各科室团队的协同配合下,医院围绕脑卒中患者的防治体系逐渐完善。
当用温暖的声音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时,李振涛像极了唠叨的家人;当背上十几斤重铅衣,细致熟练地操作手术器械的时候,他像极了身披铠甲的战士;当站上讲台,为群众传播健康知识的时候,他又像极了谆谆教诲的师者。医者之大在于泽慧苍生,李振涛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初心和使命。


快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点赞,
为临床神经科学的优秀医护工作者助力吧!

投票通道

推荐通道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