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7日发布 | 651阅读

【精选编译】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在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下治疗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经验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杜志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王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本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杜志华主任医师、王君教授编译,为大家带来《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在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下治疗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经验》,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Döring K等人报道了第四代新型FD——采用Shield Technology的Pipeline Vantage(PV)FD的早期临床应用经验,结果于2023年10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Döring K,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5, 2023. doi:10.1177/15910199231205047】



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十年中,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中被广泛接受的选择。


第一代FD包括FRED、Pipeline、Silk+和Surpass,它们需要使用0.027英寸内径导管。然而,这些装置具有较高的促凝性,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理想FD应该具备网孔密度适中、能够良好地贴壁以实现腔内血流的停滞,更薄的厚度以促进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内皮覆盖,较低的促凝性以减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Döring K等人报道了第四代新型FD——采用Shield Technology的Pipeline Vantage(PV)FD的早期临床应用经验,结果于2023年10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杂志上。PV FD由48根(2.50-3.50mm编织丝)或64根(4.00-6.00mm编织丝)的钴铬合金编织丝构成,它们的内表面由铂材料构成管状填充结构。64根编织丝的支架具有额外的16根钴铬合金编织丝,增强了径向力。这些编织丝的直径比之前的装置更细,降低了支架的厚度。这些特点使得内皮能更好地附着于支架表面,提高动脉瘤的愈合率。PV具有磷酰胆碱表面,它不仅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愈合率,还通过降低置入装置的促凝性促进早期内皮化,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研究方法

病例选择

回顾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接受PV治疗的前循环与后循环囊状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为仅接受PV置入治疗,或弹簧圈栓塞或夹闭术后复发后接受PV置入治疗的囊状动脉瘤患者。本研究仅纳入未破裂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过后(>90天)的患者。排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血泡样动脉瘤;排除接受其他支架或FD置入治疗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动脉瘤位置、临床及影像转归。动脉瘤及患者的特征见表1、表2。


表1. 患者和动脉瘤特征小结


表2. 动脉瘤位置小结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

患者在术前1天晚上服用负荷剂量100mg阿司匹林和600mg氯吡格雷,手术当天早晨再次服用负荷剂量100mg阿司匹林和300mg氯吡格雷。患者从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维持剂量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3月后长期服用100mg阿司匹林。


血管内治疗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行DSA检查,之后置入同轴通路系统,微导管到位,放置FD覆盖动脉瘤颈。


临床与影像随访

术后3个月进行第一次随访,行MRI检查,包括FLAIR、TOF、DWI序列。根据MRI结果决定后期随访的频率与方式。如果MRI未见出血或缺血表现,停用氯吡格雷,继续服用100mg阿司匹林,术后8-12个月进行下一次随访。如果出现出血、缺血事件或中度、重度支架内狭窄,行DSA检查。如果DSA证实为中度或重度支架内狭窄,延长DAPT时间,3月内再次行MRI检查。直到MRI提示影像学改善后停止DAPT(图1)。


图1. 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治疗未破裂大脑中动脉(M1段侧壁)动脉瘤。DSA造影(A)和3D血管造影(B)显示右侧MCA囊状动脉瘤,最大直径为6mm。在动脉瘤远端MCA放置Phenom 21微导管后,置入3×12mm PV FD(C)。在治疗6个月后,DSA示动脉瘤完全闭塞(D,E)。由于鱼嘴现象,支架近端血管壁出现中度增厚,中度狭窄(E中的黑色箭头)。



研究结果

受试者基线资料

纳入30名患者(2021.9-2023.1)。年龄均值±标准差为55.7±9.4岁,女性23名(76.7%),男性7名(23.3%)。6名患者使用了48编织丝PV(20%),24名患者使用了64编织丝PV(80%)。2名患者有2个串联动脉瘤,1个FD覆盖2个动脉瘤。


新一代FD的特性:安全性及实现动脉瘤愈合的有效性

安全性:30个PV FD中,无使用弹簧圈栓塞;无技术困难,结构缺陷、扭转及贴壁不完全;围手术期无血栓事件。7名患者出现并发症,将在后文中阐述。出院时无临床恶化。11.8个月随访,2名患者临床恶化,mRS评分变化。无患者死亡(表3)。


表3. PV置入术后并发症小结


无症状并发症:4名患者(13.3%)无症状并发症。3名患者内皮过度增生,术后3月MRI发现中度或重度支架内狭窄,经DSA确认,未发现FD变形。这3名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延长DAPT时间。1名患者无症状性颅内血管闭塞,MRI和DSA确认,无明确原因。1名患者出现鱼嘴现象,中度支架内狭窄。这些病例延长DAPT时间。(图2)。


图2. 用PV治疗基底动脉侧壁动脉瘤。DSA(A)和旋转血管造影(B)的三维重建显示基底动脉中段的囊状动脉瘤。使用Phenom 27微导管,置入5×40mm的PV,从远端基底动脉开始,在近端覆盖动脉瘤颈和小脑前下动脉(AICA)。置入后立即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在动脉瘤囊内滞留(C)。在治疗后6个月的DSA随访中(D),动脉瘤完全闭塞,双侧AICAs通畅。


图3. PV置入术后的随访处理策略


症状性并发症:3人(10%)在PV置入术后1-6个月出现症状性并发症:1名患者(57岁,女性)在术后28天出现脑实质出血,可能与DAPT有关,患者临床恶化,mRS评分增加。术后23天基底节区梗死,大脑中动脉穿支被覆盖,mRS评分增加。1名基底动脉侧壁动脉瘤(50岁,男性)术后6月小脑梗死,与FD置入无关,由左心房血栓脱落引起。


动脉瘤愈合情况:所有患者(100%)(32个动脉瘤)均在PV置入术后3个月接受随访。21个动脉瘤(65.6%)实现了完全愈合(RROC I),5个动脉瘤(15.6%)存在瘤颈残留(RROC II),6个动脉瘤(18.8%)存在瘤体残留(RROC III)。16名患者(53.3%)接受第二次随访,这包括了17个动脉瘤(53.1%),第二次随访的平均时间为术后9.9个月。12个第一次随访为RROC I的动脉瘤第二次随访确认。1个动脉瘤RROC III变为RROC II,2个动脉瘤RROC III变为RROC I,1个动脉瘤RROC II变为RROC I,1个动脉瘤随访1年仍为RROC III。9.9个月随访后,32个动脉瘤完全愈合24个(75%),瘤颈残余5个(15.6%),瘤体残余3个(9.4%)。



研究结论

PV FD在治疗未破裂囊状动脉瘤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短期DAPT治疗在减少并发症风险方面表现出了优势,但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期的随访研究仍需进行,以进一步验证这一治疗策略的长期效果。


研究点评

该论文提供了使用PV FD治疗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重要临床见解,显示了其在短期DAPT治疗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未来的长期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注Pipeline Vantage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Vantage血流导向装置的早期结局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杜志华 主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王君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