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6日发布 | 164阅读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第91病区


棘手问题: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锦囊如下:

刘锐医生:                          

1.糖皮质激素

常见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瘀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痿、出血倾向等,其他有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可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感染,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给予氯化钾可改善膜电位,加强胆碱酯酶抑制药作用;给予质子泵抑制剂、H 2

受体拮抗药可抑制胃酸的产生,预防胃溃疡和胃出血;给予葡萄糖酸钙可促进ACh释放;给予苯丙酸诺龙可促进蛋白合成,抑制蛋白分解;给予维生素D和钙剂可预防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



2.环磷酰胺

不良反应包括肝损害、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脱发、生殖毒性、出血性膀胱炎、免疫抑制及继发恶性肿瘤等,通常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使用剂量越大,时间越长,不良反应出现得越早,程度越重。消化道症状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十分常见,静脉注射或口服均可发生,大剂量静脉注射后3~4小时即可出现,通常不严重,不会影响患者继续治疗,一般持续3天左右可恢复,严重者可持续5天。


给予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可缓解呕吐。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5%~30%,患者可无症状,或表现为食欲缺乏、乏力、腹胀、疲倦、恶心、呕吐、黄疸及皮肤瘙痒等,可导致肝酶甚至胆红素升高,可予以护肝治疗。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淋巴细胞也可以明显减少,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发生的时间与程度与使用剂量有关,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如白细胞数<3.0×10 9/L时建议停药。一般停药后患者白细胞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如严重骨髓抑制或白细胞<2×10 9/L可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导致出血性膀胱炎的机制为其代谢产物丙烯醛排出时刺激膀胱,引起膀胱黏膜的充血溃疡及糜烂所致,多数发生在服药后未大量饮水的患者中。预防及治疗方法为: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补充水3000ml/(m2·d)以充分水化;使尿p H维持在7~8,必要时可予以碳酸氢钠输注;口服或静脉使用美司钠(400mg/d);早晨用药,定时排尿。


3.硫唑嘌呤

可致血液系统毒性、肝毒性、感染、消化道反应、肺毒性等。血液系统毒性临床表现为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全血细胞减少等,其中白细胞减少的速度越快,表明骨髓抑制越严重,严重者可致命。该毒性可逆,应加强监测,出现时及时减量或停药,或给予升白治疗,可避免危象出现。肝毒性可见肝区隐痛、畏食、皮肤及巩膜黄染、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等,避免方法为加强监测,及时调整给药剂量。消化道反应可见恶心、呕吐、腹泻等,多不严重,对症治疗可缓解。


4.甲氨蝶呤

可致肝毒性、肾毒性、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也可诱发肿瘤、感染,以及皮肤毒性、肺毒性等。肝毒性常为GPT升高,长期用药可见肝纤维化,应每隔6~8周监测一次肝功能,病情稳定的患者可3~4个月监测一次肝功能。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全血细胞水平下降,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这与所用剂量和给药方案有关,属于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用药初始阶段应定期检查白细胞水平,必要时作骨髓涂片或活检;长期用药者,当白细胞数量<4×109/L时应停药,待血细胞水平恢复正常后才能继续治疗。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和体重减轻等,多数症状比较轻,多在给药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若出现消化道反应,可加服胃黏膜保护剂;若出现口腔溃疡,应注意口腔卫生,多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同时加服叶酸片。预防肾毒性,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开始服药时前3个月每个月监测一次,以后可延长至1~3个月监测一次,可对尿液进行碱化和增加尿量,还应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免疫球蛋白

不良反应:偶见头痛、双足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流感样症状和肾功能损害等。

如果您觉得内容有帮助,点击收藏和赞,岂不美哉
提醒:
本文内容经供专业人士学习交流,不作为患者诊疗依据;
具体药物使用存在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需参考药物说明书或咨询医疗专业人士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