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6日发布 | 811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刘一强:Fastunnel在急诊取栓后直接球扩并支架植入

刘一强

郑州市中心医院

刘立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达人收藏



病例介绍


患者男,年龄54岁。


以“左侧肢体无力69分钟”为主诉入院(发病时间17:30,入院时间18:39,开始溶栓时间18:58,DNT 19min)。


既往史:体健,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3℃;P:75次/分;R:18次/分;BP:167/95mmHg。主要临床表现:左侧肢体无力,呈持续性,时轻时重。NIHSS评分3分。出血风险评估:有出血风险。




术前准备


初步诊断

1.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2.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3.高血压病。


于2023年12月10日 18:58在本院急诊科经静脉途径给予rt-PA70mg,溶栓开始前NIHSS评分4分,溶栓结束后即刻NIHSS评分3分,溶栓过程顺利,无出血症状。会诊后建议行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取栓术


术前诊断:脑梗死


术中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手术名称:主动脉弓造影+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融合术+右侧大脑中动脉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术前影像学资料

MR:

1.右侧额顶枕叶、基底节区、侧脑室旁、丘脑急性或亚急性脑梗塞;

2.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管腔未显示,考虑管腔闭塞或狭窄;

3.脑实质灌注:核心梗死区(ADC<620)体积为2.7ML,显著低灌注区(Tmax>6s)体积为17.7ml,Mismatch体积为15ml,Mismatch比值为6.5;

4.ASPECTS-CT10分。


入院前CT:


CBF:


CBV:


DWI:


MAR:


T1:




手术经过


穿刺右侧股动脉行主动脉弓造影及脑血管造影:II型主动脉弓,右侧大脑中动脉M1远端闭塞,考虑为责任血管。拟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


经8F鞘管引入6F输送导管造影: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在路径图下,5F远端通路导管、微导管及微导丝系统,通过右侧大脑中动脉M1闭塞段至M2远端,确认真腔后经微导管引入颅内取栓支架4mm*20mm,释放支架并造影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显影。5min后负压抽吸并回收取栓支架,可见少许血栓,再次造影,右侧大脑中动脉M1远端次全闭塞。路径图下,经微导丝引入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通过闭塞段,造影证实后,以额定压力扩张,维持计时30s后回撤球囊,复查造影,狭窄较前改善。经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引入4mm*23mm颅内支架定位于狭窄处释放,透视下缓慢释放支架。


主动脉弓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右椎动脉侧位:


右椎动脉正位:


右侧颈内动脉侧位:


微导管到位:


取栓支架到位:


取栓支架到位后造影:


取栓:


取栓后提示狭窄:


FT到位:


FT到位后扩张:


扩张后造影:


E2支架经FT到位:


到位后释放:


释放后造影:


术后即刻CT:


术后第二天CT:




术后总结


1、亚洲人群的缺血性中风中25%~50%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其中46.6%合并ICAS(狭窄率>50%)。


2、ICAS导致的闭塞往往血栓负荷量相对较小,虽然机械取栓可以暂时复通血流,但是存在较高的再闭塞率。处理原位狭窄,预防再次闭塞是治疗的重点。


3、Fastunnel可以与Enterprise 2等多种颅内支架相结合使用,在取栓后使用Fastunnel直接球囊扩张成形、释放颅内支架,减少术中的器械交换,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器械交换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术者简介


刘一强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副主任   

· 介入治疗专业副主任医师

· 2019年6月-2020年10月参加“中国援赞比亚第21批医疗队”,赞比亚建立介入放射学学科

· 河南省卒中学会影像学分会委员

·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学会委员

· 郑州市卒中学会介入分会常委

· 郑汴一体化卒中专科联盟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 郑州市卒中学会理事


刘立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 郑州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 河南省医院协会介入管理青委会 委员

· 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分会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学会委员

· IUA河南分会VTE专家委员会委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