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Kaiwen et al. “A decision tree model to help treatment decision-making for severe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London, England), 10.1097/JS9.0000000000000852. 8 Nov. 2023, doi:10.1097/JS9.0000000000000852
这项研究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严重自发性脑内出血(SSICH)患者的外科治疗决策。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决策树(DT)模型,该模型在辨别哪些SSICH患者能从外科手术中获益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王硕教授及其团队擅长于临床研究,专注于中国脑心共患病关键诊疗体系的建立。针对自发性脑出血人群,首先提出了术后早期开展抗血小板治疗的理念。该团队正在开展的E-start研究(术后早期开展抗血小板治疗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本研究从中国严重自发性脑出血队列研究(一项基于全国7家区域医疗中心构建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纳入SSIC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目标是评估术后第180天不良神经预后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260名SSICH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能显著降低SSICH患者在180天内出现不良结局的比例。此外,基于794名接受手术治疗的SSICH患者,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如缺血性脑心血管疾病史、肾功能障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血肿体积和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不良结果显著相关,并进一步基于这些因素构建DT模型。经过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双重验证,该模型能有效地评估患者在术后180天内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进一步随机盲法读片试验证实,该DT模型能显著提升经验不足的医师识别SSICH患者在术后出现不良结局的能力。
该研究不仅为SSICH临床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更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决策辅助工具,有望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在提高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编者按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还开发和开放了一款用于评估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是否能获益(即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的微信小程序,欢迎广大神外同仁点击体验。
第一作者简介

王凯文 医学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参与十四五“脑心共患病”慢病防治计划、十三五“神经外科复合手术”重点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湖顶尖专家团队计划等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的实施,参与筹划抗板严重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登记队列(SAP-ICH队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早期抗板治疗队列(ESTART队列)等多个队列的研究
第一作者发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学术论文五篇
刘清源 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博士,师从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十四五“脑心共患病”常见多发病防治计划、十三五“神经外科复合手术”重点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湖顶尖专家团队计划等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的实施
目前为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和Brain Sciences特邀编辑,同时还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和Brain Sciences等杂志的审稿人
以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身份在Science Bulletin、Radiology、Stroke、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和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莫少华 医学硕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参与十四五“脑心共患病”慢病防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湖顶尖专家团队计划等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的实施,参与抗板严重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登记队列(SAP-ICH队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早期抗板治疗队列(ESTART队列)等多个队列的研究
发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学术论文1篇
通讯作者简介

王硕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PI,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籍会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执行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和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同时还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脑血管畸形的分子病理学研究。现已获得国家及省部科技奖励1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Radiology、Strok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9部、教材4部。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个相关的实施。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项目和一项“太湖人才计划”的“顶尖专家团队”项目。现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和Brain Sciences的客座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和《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先后获得“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计划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核心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领域专家”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奖
吴俊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硕教授;德国Charité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现担任中国卒中协会脑血管外科分会秘书
曾主持过首都医科大学校自然基金项目和北京天坛医院院自然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过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和“十三五计划”支撑项目、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
参与过60余篇学术论著的撰写;以一作/共同一作或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6篇为SCI论著
2020及2021年因参与“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脑功能保护创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李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
在颅内肿瘤外科治疗领域有深入研究,特别擅长于复杂颅底及颅脑深部疾病的诊疗和神经内镜在颅内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荣获2011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表彰在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颅底病变方面的贡献;2007年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奖,表彰在颅底沟通性病变的外科治疗领域的成就
主导多项研究项目,包括听神经瘤肿瘤发生及进展机制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多模态辅助下脑出血后缺血缺氧机制的多组学研究,以及罕见病(骨纤维异常增殖)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