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叶胶质瘤手术具有挑战,文献中或者自媒体中,岛叶低级别胶质瘤的报道比较多,高级别的报道较少。岛叶高级别胶质瘤比低级别手术难度更大,在血管和功能密集的深部岛叶处理富血供、边界不清的肿瘤难度更大,功能损伤概率高,患者术后状态可能会差,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结局。因此文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级别岛叶胶质瘤不可手术。但不断向时下的手术禁区挑战,是外科医生的初心,也是我们团队坚持的方向。
现汇报一例岛叶高级别胶质瘤病例,病变切除满意,术后患者神经功能保留良好。
图1:患者手术前、后T1增强影像对比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病史简介:
60岁男性,头痛,记忆力下降。患者自幼左利手,手术侧为优势半球。
术前磁共振显示:
病变位于右侧岛叶,强化明显,壳核受累信号异常,壳核受压弧形内陷。岛叶表面的软膜下广泛播散,部分肿瘤突破软膜,进入侧裂池。全岛叶异常信号,肿瘤向颞叶、额叶侵袭。肿瘤为高灌注,磁共振波谱显示Cho升高明显。
颅脑MR如图:
图2:不同序列显示病变特点
图3:轴位增强序列显示肿瘤明显强化,侧裂软膜受累(侧裂池广泛线样强化)。
图4:显示肿瘤侵入侧裂池,肿瘤主体位于岛叶。
图5:磁共振波谱显示Cho峰明显升高。
图6:肿瘤高灌注,提示血供丰富。
手术策略:
我们团队考虑以下原因,认为本例患者不适用经典的经侧裂或者经岛盖皮层入路。
1.部分肿瘤侵入侧裂池内,且肿瘤张力较高,给打开侧裂,充分暴露肿瘤造成较大困难。
2.肿瘤位于优势半球,且累及全岛叶,经皮层入路注定位于Berger-Sanai 分区II区位置的肿瘤难以切除。
3.经典入路需要经岛叶皮层进入岛叶,然而本例患者T1增强的轴位和冠状位磁共振可见肿瘤于岛叶软膜下播散,此时穿过M2血管网格间切除岛叶困难,手术操作将导致M2血管损伤概率大大增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采用经额峡部入路切除肿瘤(Sun GC, et al. J Neurosurg. 2022;139(1):20-28.)
目标:按照现行指南,此例病变切除强化部分即可。而我们希望在保证重要神经功能不下降的前提下,完全切除T1增强显示的肿瘤病变,并进一步扩展切除肿瘤未强化部分。肿瘤内侧切至壳核外侧面,外侧切至岛叶软膜下(肿瘤是个鸡蛋,我们不仅仅只把蛋黄拿走)
经额峡部入路手术操作的好处:沿肿瘤长轴切除,避开侧方岛盖功能区,避开侧方侧裂静脉、M2血管网,不用打开侧裂,不用清醒开颅。
患者收益显著:按照文献报道,只切除全部强化部分,生存期为15-17个月,切除全强化部分和绝大部分不强化部分,生存期可长达31-37个月。
术后情况:术后次日磁共振扫描显示病变切除满意,切除边界达到了术前既定的解剖学标志。颅脑CT提示术区干净,无术区血肿。
图7:低场强移动磁共振增强T1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图8:低场强移动磁共振增强T2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图9:术后次日颅脑CT提示:肿瘤切除满意,术区干净无渗血。
术后第一天患者肢体活动良好,言语好。
图10:患者精神状态好,四肢遵嘱活动肌力5级。
思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病人,每个患者都有其特点,术前仔细阅片找到每个病例的特征,设计最优化的手术方案,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本例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提示应用经典的手术入路较为困难,对手术操作要求高,手术效果也难以保证。最终本例得到良好的效果,得益于团队对术前影像的精细分析、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安全新颖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的柔和准确的操作。
术者简介
孙国臣 副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神经肿瘤科副主任。
·神经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致力于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岛叶胶质瘤为特色。在微创理念指引下,个体化合理使用多种手术辅助设备在多模态高科技手段支持下为患者解除颅内疾患。对颅内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于2019年获全国胶质瘤手术大赛1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eurosurgery,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Operative Neurosurgery等专科顶刊发表SCI论著15篇。在颅内胶质瘤外科治疗方面,以第一申请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9项课题资助。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孙国臣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科室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脑肿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