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8日发布 | 983阅读
脑肿瘤-自定义

内镜下切除复发蝶窦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一例(第二轮神经内镜系列七)---浙二神外周刊(第437期)

栾玮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陈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吴群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工作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室创始人之一的陶祥洛教授及刘伟国教授首先开展,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工作的单位之一。目前亚专科由吴群主任医师牵头,以及洪远主任医师和闫伟主任医师为骨干的团队,主要从事以颅底内镜为主的神经内镜工作。团队骨干都有包括匹茨堡大学及UCLA等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自431期开始第二轮系列报道科室神经内镜亚专业组的相关病例,与同道共享。


病史简介


患者,女,63岁,因“蝶窦肿瘤术后2年余,反复鼻腔出血半月”入院。


患者2年余前因发现“蝶窦肿瘤”在外院及本院多次手术治疗:
1.(2020年10月)因“右眼视力下降3月,失明1天”入院,术前查头颅CT及MR提示右侧蝶窦占位(图1),行鼻内窥镜下蝶窦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右侧蝶窦显著慢性炎性病变,伴纤维母细胞增生”。因外院手术缺术后复查影像。


图1. 术前头颅CT(A)见右侧蝶窦内占位,密度混杂,周围骨皮质吸收、膨胀,累及右侧颅中窝,鼻中隔右偏;MR T1WI(B)、T2WI(C)序列可见鞍底、前床突、蝶骨斜坡膨胀性骨质破坏伴多房囊实性肿块,大小约43*31*29mm,信号不均匀,多发液-液平。病灶突向蝶窦、筛窦及右侧眶尖生长,右侧视神经管受压;MR增强T1W1序列(D-F)可见局部强化结节及囊壁强化。


2.(2021年2月)因“右侧蝶窦术后4月,右眼视力减退1月余”入院。术前MR平扫考虑病变残留或复发(图2),再行鼻内窥镜下蝶窦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见组织骨小梁见大量小血管,见较多梭形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首先考虑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


图2. MR T2WI见右侧蝶窦异常信号,大小约34*31*24mm,信号不均,为混杂高低信号,内可见多发液-液平。病灶突向左侧蝶窦、两侧筛窦,局部隆起凸向右侧眶尖部,右侧视神经管受压。


3.(2022年5月)因“蝶窦占位术后1年余,反复鼻腔出血1月”来我科就诊,术前MR提示筛窦和鼻腔内多房囊性肿块,考虑肿瘤复发(图3),我科遂行内镜下经鼻蝶巨大颅底蝶窦病损切除术,术中见鼻腔内大量暗红色肿瘤组织。术后复查示蝶窦病损大部切除改变(图3)。术后病理示“首先考虑(蝶窦)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


图3. 术前T2WI MR见两侧筛窦和鼻腔处多房囊性肿块,大小约5×5×3.5cm,可见液-液平(A),T1WI增强扫描可见局部强化结节及囊壁强化(B-C)。术后T2WI(D)及T1WI增强(E-F)示蝶窦病损术后改变,可见少量不均匀明显强化。


4.(2023年3月)因“蝶窦术后2年余,反复鼻腔出血半月”再次于我科就诊,MR提示蝶窦病损剜除后改变,较前术区异常信号灶增大,强化结节略饱满,考虑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图4)。再次经内镜行颅底蝶窦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符合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


图4. 术前T2WI(A)见部分筛窦、蝶窦腔内长T2信号填充,窦腔扩大,累积右侧眶尖部,T1WI增强扫描(B-D)提示局部结节状明显强化,余边缘轻度强化。术后T2WI(E)示右侧眼眶内侧长T2结节状信号影,增强可见明显强化(F-H),右眼内直肌稍受压内移。部分残留考虑。


本次:(2023年8月)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鼻腔再次出血,较前量少,鲜红色,频率不定,偶有头痛,来我科查MRI提示蝶窦占位再次复发(图5),拟“蝶窦肿瘤术后复发”收住入院。


图5. MR提示病灶复发。两侧筛窦、蝶窦及鼻腔内见不规则形混杂信号,可见液-液平(A),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B-D),侵犯右侧眼眶内侧壁并向眶内生长,相应眶内容物受压推移,右侧眼球突出。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余,规律口服“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5mg 每日一次”控制可,糖尿病病史2年,未服药,自诉血糖控制可。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左侧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右侧对光反应迟钝,左眼视力视野正常,右眼失明,双眼活动自如,鼻唇沟双侧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粗测听力下降,伸舌居中,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


初步诊断:蝶窦占位术后复发(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高血压,糖尿病,右眼视神经萎缩。

诊治经过

手术过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经鼻蝶巨大颅底蝶窦病损切除术,术中内镜下见前颅窝底副鼻窦内囊性肿块(图6),血供极为丰富,内可见暗红色血凝块,切除部分囊壁及内容物,送快速冰冻,见梭形细胞肿瘤,待常规。予内镜下全切肿物,未见脑脊液漏。右侧视神经管处部分颅骨侵犯缺损,予脂肪、大腿阔筋膜覆盖视神经管缺损处,行鞍底重建。术后复查MR提示左侧有少许残留强化灶(图7)。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可,鼻腔出血症状明显好转。


图6. 内镜下见双侧鼻腔内大量暗红色肿瘤组织,血供极为丰富,质地中等。


图7. 术后MR示病损大部分切除(A),术区左侧团片状异常强化(B-D),右侧眼眶眶内容物受压推移,右侧眼球突出。


病理结果


术后本院初步病理报告,符合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病变(图8)。


图8. 常规病理符合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病变。


镜下:(蝶窦)梭形细胞增生性病变,于骨小梁间浸润性生长,伴陈旧性出血、囊性变,及局部多核巨细胞聚集,符合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不能除外。


免疫组化结果:CD34-,S100-,SMA+,Ki-67 1%,STAT6-,Beta-catenin浆+,H3.3 G34W-,MDM2局灶可疑+,SATB2+,CD68+。


分子检测:MDM2基因扩增呈阴性,USP6基因断裂重排阴性。


最后病理结果:经UCLA会诊,诊断考虑为: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会诊说明:病变表现为纤维母细胞、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的增生及反应性骨的形成,未见退行性变,基于以上镜下表现及临床的多次复发病史,诊断考虑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这类肿瘤通常为头颈部颅骨的局部侵袭性溶骨性病变,鉴别诊断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组织学和影像上存在重叠特征,但本例的部位和流行病学特征对动脉瘤样骨囊肿来说不寻常)。


讨论


中央型巨细胞肉芽肿(Central giant cell granuloma,CGCG,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最早由Jaffee等人于1953年首次提出并命名,是一种较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行为的骨非肿瘤性病变,常伴邻近骨质膨胀性破坏[1]。其特征在于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类骨质及新骨形成的组织病理改变(图9)。若巨细胞肉芽肿仅累及骨外组织(如牙龈等),则称为外周型巨细胞肉芽肿(Peripheral giant cell granuloma,PGCG)。在组织学上,PGCG和CGCG相似。然而,CGCG比PGCG 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复发倾向[2]


图9. CGCG的病理特征,梭形细胞基质中可见丰富的多核巨细胞,且通常聚集在出血区周围,同时可见反应性骨形成[1]


CGCG发病年龄集中于20~40岁,女性发病率略高,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3]。多累及上下颌骨(下颌骨比上颌骨更常见)和手足小骨(指骨、跖骨和掌骨),少数病例也见于椎骨、肩胛骨、鼻腔等[1]。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部分病例可能与创伤相关,被认为是与创伤相关的局部修复性炎症过程(这也是之所以曾被称作修复性肉芽肿的原因)。一些手足小骨病变出现了与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特征相重叠的泛素特异性肽酶 6(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6,USP6)基因重排[1]。然而,CGCG颌骨病变无USP6重排,提示不同的底层发病机制。


CGCG的临床症状各异,多取决于占位效应。颅骨中,颞骨是CGCG最常见的部位,此处的病变可能表现为头痛、可触及的肿块、耳鸣、眩晕、听力障碍等。本病例中发生于副鼻窦和蝶骨的CGCG既往仅限于少数个案报导[2,4-6](图10)。例如A. Aralasmak等人[5]报导了一例8岁男童因右侧蝶骨大翼CGCG突出到颅中窝和眼眶造成的眼球突出、疼痛、复视,完全切除后随访一年无复发。Jamil等人[6]则描述了一例术后6个月复发性蝶骨CGCG的病例,并在6个月后复查证明再次内镜切除成功,无进一步复发。


图10. 文献报导的一例上颌骨来源CGCG,与本例患者成像特征类似。CT平扫(a,b)见左上颌窦内密度不均软组织肿块,导致左眼球突出(短箭头),有多发液平面(细箭头)伴周围骨质溶骨性破坏变薄(粗箭头);增强见边缘及实性成分轻度强化(c,d);MRI T2WI平扫见多房病变伴液平(e,f),冠状位T1WI示病灶稍高信号(g),增强扫描见分隔及囊壁强化(h)[2]


CGCG影像的成像特征不具有特异性[1-3]。CT上通常表现为一孤立的、扩张性病变,随着病灶增长,周围会出现膨胀性、溶解性骨质破坏,并出现蜂窝状的多房外观。同时因病灶内可有出血、囊变、坏死、纤维化等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欠均。MRI T1、T2信号也会根据组织中的液体含量变化。典型CGCG因含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或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在T2WI、T1WI 及DWI上表现为低信号,当合并囊变、坏死时T2WI上呈高信号,出血信号依时间变化,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


组织学上,CGCG需要依靠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手段与诸多巨细胞病变进行鉴别[1,4,6]


(1)骨巨细胞瘤:在临床和组织学上表现相似,但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高,可转移并可发生恶性转化,鉴别点见下表。


(2)ABC:为骨骼中的囊性充血窦病变。常有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溶骨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呈囊性改变,可见液-液平。但其常发生于椎骨和长骨,颅面骨罕见。实体ABC难以与CGCG区分。ABC和手足小骨CGCG均有USP6基因重排(2020 WHO归为一类)。本例患者USP6基因断裂重排阴性,因此暂不考虑该诊断。


(3)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Low grade central osteosarcoma,LGCOS):罕见预后良好的骨肉瘤亚型(1%),绝大多数见于长骨。扁骨罕见。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胶原纤维、轻度异性的梭形肿瘤细胞。不均匀分布或成群交错排列。病灶呈浸润性生长,侵犯骨皮质。部分病例也可见多核巨细胞。未根治性广泛切除者极易局部复发并转化为高度恶性的低分化肉瘤。然而70%~90% LGCOS能够检测到MDM2与CDK4表达,本例患者MDM2基因扩增呈阴性。


(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骨棕色瘤:组织学病变与CGCG极其相似,但其通常发生在生命后期,其特征是多发病变。需根据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水平进行鉴别诊断。


CGCG 的治疗通常是手术治疗。文献报导,病灶刮除术的复发率较高(33%~75%),而全切术的复发率为10%~20%,因此全切被认为是CGCG的最佳治疗方式[2]。非手术治疗包括尝试注射干扰素α、类固醇激素、降钙素和放疗等。干扰素α可抑制血管形成,激素和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或诱导其凋亡,将异常的骨转换降低到正常水平。例如Boedeker等人[7]报导了颌骨CGCG病例在尝试使用降钙素后获完全缓解。鼻内降钙素喷雾剂作为维持治疗在预防刮除术后复发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8]。Gupta等人[9]报导了一例累及上颌骨的CGCG病例,他们得出结论,在手术切除不可行的情况下,放疗是治疗CGCG的有利选择。Williams等人[10]报导了一例岩颞骨CGCG病例,称部分切除后放疗也是一种治疗方案。但有文献报导放疗可诱导CGCG向恶性肉瘤转化[2,11],因此对于放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慎重考量。此外,地诺单抗(一种RANKL抑制剂,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和发展)疗法已成功用于治疗骨巨细胞瘤患者,在治疗CGCG方面同样显示出积极的结果[12]。地诺单抗和鼻内降钙素联合使用也可能增加治疗反应并降低CGCG的复发率,但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研究。总之,CGCG的罕见性阻碍了治疗方式的深入和统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本例中多次复发的CGCG患者,应在尽可能全切病灶的基础上,再结合如降钙素喷雾等内科治疗,延长患者的稳定生存时间,降低复发风险,同时密切监测手术治疗后CGCG的CT和MRI随访。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
1. Olvi, L.G., M.L. Gonzalez, I.W. da Cunha, E. Santini-Araujo, and R.K. Kalil,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in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Bone, E. Santini-Araujo, et al., Editors. 2020,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ham. p. 777-783.
2. Shrestha, S., J. Zhang, J. Yan, X. Zeng, X. Peng, and B. He,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central giant cell granuloma: comparative study of 7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21. 50(5): p. 20200429.
3. Nackos, J.S., R.H. Wiggins, 3rd, and H.R. Harnsberger, CT and MR imaging of giant cell granuloma of the craniofacial bone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6. 27(8): p. 1651-3.
4. Dutta, S., P. Baishya, V. Raphael, B. Dey, and J. Mishra,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nasal cavity: a rare site of presentation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 Autops Case Rep, 2020. 10(2): p. e2020158.
5. Aralasmak, A., N. Aygun, W.H. Westra, and D.M. Yousem,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sphenoid bone.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6. 27(8): p. 1675-7.
6. Jamil, O.A., M. Lechpammer, S. Prasad, Z. Litvack, and I.F. Dunn,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sphenoid: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urg Neurol Int, 2012. 3: p. 140.
7. Boedeker, C.C., G. Kayser, G.J. Ridder, W. Maier, and J. Schipper, Giant-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temporal bon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ar Nose Throat J, 2003. 82(12): p. 926-9, 933-4, 936-7.
8. Souter, M.A., P.A. Bird, and J.P. Worthington,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temporal bone treated with calcitonin. Otol Neurotol, 2006. 27(7): p. 999-1002.
9. Gupta, A. and S.R. Agrawal,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maxilla.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9. 51(1): p. 29-32.
10. Williams, J.C., W.E. Thorell, J.S. Treves, M.E. Fidler, G.F. Moore, and L.G. Leibrock,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petrous temporal bon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Skull Base Surg, 2000. 10(2): p. 89-93.
11. Ishinaga, H., K. Otsu, G. Mouri, and K. Takeuchi, Aggressive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nasal cavity. Case Rep Otolaryngol, 2013. 2013: p. 690194.
12. Bredell, M., T. Rordorf, S. Kroiss, M. Rucker, D.F. Zweifel, and C. Rostetter, Denosumab as a Treatment Alternative for Central Giant Cell Granuloma: A Long-Term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8. 76(4): p. 775-784.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医师栾玮珉整理,陈盛副主任医师修改,吴群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