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方脑血管病大会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OCIN 2023)在中国▪上海举办。
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2023年10月19-22日)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于脑医汇-神介资讯OCIN特别报道栏目,本期为大家带来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Adnan H. Siddiqui教授专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01
脑医汇-神介资讯
教授您好,您在本次会议提到了串联病变取栓策略相关话题,您能具体谈谈此次讲课的重点内容吗?
Adnan H. Siddiqui 教授
首先,近四分之一的大血管闭塞是串联病变。第二,它们预后往往很差。第三,他们是最适合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然而,医生需要思考该如何做?有两种方法,即先远端取栓后近端支架成形或者先近端内支架成形再远端取栓。问题变成了是先置入支架还是后置入支架?我认为前者是更好的治疗选择,但是目前就这点还没有广泛的共识。此外,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表明,对于串联病变,一期支架成形与择期支架成形相比会更好。技术方面选择闭环支架、球囊导引装置和良好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倾向于采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
02
脑医汇-神介资讯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您对ICAD治疗有何看法?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Adnan H. Siddiqui 教授
我对刘建民教授和杨鹏飞教授在上海领导开展的研究工作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正在使用一种特殊的血液动力学生物标志物进行一项试验。使用基于血管造影的FF技术评估动脉血流情况。这项前瞻性随机试验采用的是0.7的cut-off值,意味着远端血流与近端血流的比值为70%;这项试验也将使用这一数值作为决定治疗和不治疗哪些患者的标志。我们在美国也在考虑类似的做法。问题在于,你在治疗方面做了什么?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穿支丰富的区域,如基底动脉或M1或A1段时,我强烈建议单独进行单纯球囊亚满意扩张。另一方面,如果病变位于穿支差的床突旁段、海绵窦段、岩骨段、颈内动脉分段,针对这些病例,我则建议使用药物洗脱球囊支架进行治疗。
03
脑医汇-神介资讯
本次OCIN大会上,您也谈到分叉处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Y型装置和瘤内装置。对于这些疗法,您的个人偏好是什么?
Adnan H. Siddiqui 教授
我个人倾向于采用夹闭术,但实际上我不会这么做。我会使用最佳的治疗方式来达到持久性血管造影治愈、并发症率最低且侵入性最小。这是我治疗每例病例的思考顺序和方式。比如,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由于Y型支架的脑卒中发病率为10%-15%,夹闭此类动脉瘤要比置入Y型支架更好。而如果是基底动脉末端的宽颈动脉瘤,则采用Y型支架比夹闭术更好,因为该部位的夹闭术后死亡率更高。目前我确实认为使用囊内扰流装置的风险要低得多,但我也担心这类装置的有效性更低。我认为随着技术进步,这类装置也将不断进化发展。而归根结底,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治疗选择。若需要治疗动脉瘤,则应选择术者最擅长的、并发症最少的治疗方案。
04
脑医汇-神介资讯
您能谈谈什么是TCAR治疗吗?其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如何?医生经常使用TCAR治疗吗?
Adnan H. Siddiqui 教授
我认为美国的情况即将发生变化,因为我们刚刚成立了医疗服务中心,这是一项由联邦政府资助、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大型项目。该中心刚刚宣布了覆盖全部颈动脉支架。而我们首先需要决定的是,患者的病变需要治疗吗?有两种类型的患者,一是没有症状,二是有症状。如果是无症状性重度狭窄(>70%),则需要外科治疗;如果是症状性狭窄,狭窄程度>50%则需要治疗。假设我们现在有一名患者,不管是症状性还是非症状性的,需要治疗。首先请记住,所有患者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医治,包括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取栓、更好的血压控制、LDL等。
至于如何决定采取何种干预措施,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如果患者存在颈动脉严重的环形钙化或者严重成角扭曲时,考虑内膜剥脱;其它的考虑支架成形。而如何决定使用经股动脉入路还是经颈动脉入路治疗?如果存在主动脉病变,如主动脉弓斑块,则可采用TCAR治疗。反之则可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具体采用何种治疗和手术风险有关,我认为这三种治疗策略都非常好。所有这些治疗策略的脑卒中发病率均低于2%,目前的一些病例中,脑卒中发病率甚至低于1%。因此,这些治疗策略均具有持久性疗效。我个人实际上这些都在使用。
05
脑医汇-神介资讯
感谢您来到OCIN现场分享您的精彩讲课,希望您最后能为OCIN以及中国神经介入医生致以问候和祝福。
Adnan H. Siddiqui 教授
非常感激能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看望我的朋友们。很高兴看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中国研究人员的工作也进展顺利。当前,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科学技术来自中国,近期世界各地的顶级期刊上也有多项随机试验发表,而这些全都是由中国研究人员领导开展的。因此,非常高兴能和他们一同参会,我想对所有人说,你好,谢谢。
专家简介
Adnan H. Siddiqui教授
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
●Jacobs研究所首席医学官
●MD,PhD,FACS,FAHA
●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脑神经外科教授
●Jacobs研究所首席医学官
OCIN往期录播 观看路径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