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发布 | 1504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Lattice Time | Lattice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

尤劲松

广东省中医院

达人收藏

01



临床信息



基本信息:51岁,女性。


主诉:发作性头痛2月余。


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作性头痛,伴有视物模糊感,无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未见缓解,门诊头颅CT检查提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脂、高尿酸。


查体: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术前影像资料



02


头颅CT

头颅MR-T1

头颅MR-T2



术前:造影&测量

三维造影重建

载瘤血管管径测量


三维重建测量瘤体、瘤颈及预估支架长度:



Lattice选型

初步诊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


位置:左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的形态:宽颈囊状,瘤内附壁血栓,造影可显影动脉瘤体积约为原始动脉瘤1/3。


动脉瘤大小(mm)长 10.8;宽 7.4;高 6.8



动脉瘤颈宽度(mm):3.7


载瘤动脉直径(mm)远端 1.1;近端 1.4



术前分析:

左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全,远端仅有两支分支血管供应额极部位,动脉瘤由其中一分支发出,余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由对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大型动脉瘤考虑为夹层性质,瘤内大量附壁血栓形成,造影可显示动脉瘤体积约为原始动脉瘤的1/3。



介入治疗方案:

1.考虑动脉瘤大腔、宽颈,微导管到位可能存在困难,载瘤动脉管径小,支架导管到位也有难度。如果支架导管能顺利到位,考虑单纯密网支架。

2.如果微导管超选远端载瘤血管困难,或支架导管不能到位,考虑直接闭塞动脉瘤及该分支血管。



术中使用材料:

长鞘:Cook 6F

中间导管:6F 115cm

微导管:XT 27(输送支架);Headway 17(超选)

微导丝:Traxcess 0.014 200cm,Sychro 0.014 300cm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Lattice 2.3-20mm



03



手术过程






微导管超选到位



支架导管交换到位



Lattice输送到位并部分释放




Lattice完全释放及尾端处理



Lattice输送系统撤出



术后即刻造影


术后DynaCT

术后支架重建及血管融合


一周后患者出院,二周后门诊随访诉无明显头痛,视物模糊现象明显改善。期待6个月后随访。

总结体会


1. 载瘤动脉直径较小,支架微导管到位复杂,但微导管到位后,Lattice输送性好,未有明显血管位移;


2. Lattice支架可原位释放,远端定位精准且锚定充分,即使在细小血管中,打开贴壁也十分顺畅;


3. 支架前端导丝释放全程不位移,避免了对远端血管的伤害;


4. 支架释放后微导管无需上高后回拉输送系统,为远端血管的操作带来安全性;


5. 2.3mm是Lattice最小直径的支架,在细小血管中释放一气呵成,不需要反复推挤即可打开。支架尾端的释放也很稳定,打开充分。










术者简介


尤劲松

广东省中医院


脑血管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缺血性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脑血管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