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布 | 1935阅读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张同和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神经外科

张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屈建强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张同和教授(1902-1966.01.03),中国外科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我国神经外科先驱、创始人之一,西北外科权威。曾任西北大学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授兼主任。


张同和教授一生精研外科学,为我国外科学和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专业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长期主持西北外科工作,大力推动并落实外科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养出各专业外科专家,奠定各专业发展的基础,影响了一个时代。作为外科学大家,张同和教授治学严谨、笔耕不辍,毕生致力于中国外科学大厦的构建,为后人留下了多部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方面的著作,如主译的《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等,撰著出版《脑瘤的诊断》《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的处理》等,在学界影响深远。


适逢张同和教授逝世58周年,为纪念张同和教授为我国外科学事业和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脑医汇特撰本文,让我们追溯流金岁月,以启迪今人,赓续大医精神,传承大医风范,将专业技术及医者精神薪火相传,为我国外科学事业和神经外科学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感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屈建强教授发至本刊的文末寄语)


张同和教授,原名喜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寒亭区)。曾在当地上小学、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校(今“北京协和医学院”),192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先留校任教,后任青岛胶济铁路医院(今“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外科主任、南京军医学校教务主任兼外科主任。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第28队任队长一职一年,随后调至贵州都匀盐务局缉私队任军医处长、重庆南山空军医院外科主任、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教官兼外科主任。1946年8月,张同和教授考取军医署主办的留美军医团,在美学习1年,专研胸外科及神经外科。1947年回国,和著名外科圣手万福恩教授一起,率先开始在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即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其附设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后转入西安陆军医院,任外科主任。1948年,辞去西安陆军医院职务,在成都私立甫澄医院任外科主任。1950年,应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之聘重返西安,任西医外科学教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外科主任,主持外科教学和医疗工作,直至退休。张同和教授自大学毕业至1959年,发表英文论文6篇,中文论文10篇,主译出版《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等,撰著出版《脑瘤的诊断》《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的处理》等,另曾编写《外科学总论》和《外科学各论》,因十年特殊时期被查抄,致手稿遗失。1966年1月3日,张同和教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遗体被捐献出来并进行了解剖。现在,他的心脏标本仍保存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学使用。


家学渊源,从医救国


张连元(1854-1923),潍县北乡大常疃村人,有四子:张同普、张同信(张执符)、张同和、张同俊,张同和教授为第三子。长子张同普是老同盟会会员,曾蒙孙中山先生召见并授命在山东成立北伐革命军,委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袁世凯背叛辛亥革命拟称帝时,张同普成立桃园(讨袁)军,被军阀靳云鹏捕获遇害,此时张同和教授才10岁。大哥的牺牲以及后来四弟张同俊参加革命对他触动很大,兼之在二哥张同信的影响下,张同和教授决心走从医救国的道路。

1921年,张同和教授考入北京协和医学校(今“北京协和医学院”),192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外科工作。后任青岛胶济铁路医院(今“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外科主任、南京军医学校教务主任兼外科主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同和教授参与组建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大队18医疗队并任队长,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当时前线医疗条件极其简陋,但张同和教授仍克服种种困难,成功为一大批为国负伤的抗日将士进行了手术。当上级通知医疗队乘最后一列火车撤离前线时,张同和教授为能多救一些伤员,险些贻误火车发车时间。因功绩卓著,张同和教授曾获国际红十字勋章一枚。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张同和教授辗转到大后方,先后任贵州都匀盐务局缉私队军医处外科医生、重庆南山空军医院外科主任、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外科教官兼主任。在西安,经中共地下党员介绍,曾为不少秘密转到西安的八路军伤员进行手术治疗。


学成归来,百费踌躇,奖掖后进,奠定神经外科专业发展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张同和教授考取军医署主办的留美军医团,并赴美学习1年,专研胸部外科及神经外科。1947年,张同和教授回国,和万福恩教授一起,率先开始在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原国立西北医学院,1950年更名为西北医学院,1956年改名为西安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其附设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1947年,时任国立西北医学院任外科学教授兼附设医院外科教授、主任的万福恩教授诊断出1例脊髓神经鞘膜瘤,接着由张同和教授为病人成功施行了肿瘤切除术(1948年),这是陕西神经外科领域最早有纪录的手术案例


1950年3月,应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同年12月改名为西北医学院)之聘,张同和教授重返西安,任西医外科学教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外科主任,主持外科教学和医疗工作。在西北医学院任职期间,张同和教授制订外科教学计划、组织进行科学研究;带领外科教研室全体人员每周进行大查房,亲自主持病案讨论会,指导临床诊疗,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健全了外科医师查房、术前讨论、死亡病案讨论等项制度;承担讲课种类繁多,每次均进行充分课前准备,督促学生课前预习,从无怨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附属医院推行苏联组织疗法、封闭疗法、休克综合疗法等,确定外科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953年2月25日,国家卫生部在天津医学院附属天津总医院(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举办了全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培训班,选调全国各地23名优秀青年医师参加培训,张同和教授推荐时任普外科主治医师的戈治理医生前往深造。同时,张同和教授还选派推荐陈向志、王树梓、周宪文等医生到天津、北京学习,为陕西培养了第一代各专业外科专家,奠定了外科各专业发展的基础。


此外,他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医学经典和自费购买的当时国内还不多见的医疗器械捐给医院和科室,带领外科的中青年医生,开展诸如胆囊切除、骨髓炎奥尔斯手术、股骨干骨折前田氏固定术等手术,特别是使用当时并不先进的器械成功地施行开颅术,受到国内医学界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赞扬。


1954年10月,国家卫生部邀请原苏联基辅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拥有丰富神经外科临床及研究经验的阿鲁秋诺夫教授来华指导,其间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神经外科并对医师进行培训。1955年,张同和教授前往阿鲁秋诺夫与赵以成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组织的神经外科学习班担任授课老师,并向阿鲁秋诺夫学习先进诊治方法,以提高专业水平。


1955年苏联专家和赵以成授课的神经外科学习班照片(第一排左起:王忠诚、张同和、阿鲁秋诺夫、赵以成、蒋大介;第二排左起:俞少华、詹名抒、蔡振通、陈炳桓、赵雅度、陈裕信、杨德泰)


在西北医学院期间,张同和教授继续开展了前额叶白质纤维切断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及三叉神经半月节酒精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工作,并撰写“大脑额叶切开治疗神经分裂症104例”(刊登在1957年12月《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编译出版了《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处理》(上海广协书局出版,1955,可能是解放后国内第一本中文神经外科译著),主译《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9)。其中,“大脑额叶切开治疗神经分裂症104例”一作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张同和教授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科学界的“元老”及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致力大外科分科,卓著功勋典范后人


张同和教授专业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在解放前就已开展阑尾切除、甲状腺切除和妇科手术等临床工作。早在1952年,其编译出版的50余万字的《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就作为大学专科教科书广受好评。



1956年,西北医学院因发展需要,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小寨地区。经卫生部批准,其附属医院一分为二,留在西五路原址部分更名第二附属医院,随校搬迁到南郊的部分命名为第一附属医院,教职工先两处轮转后逐渐一处固定。后张同和、谢景奎、王秉正、戈治理等一批知名教授被调往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张同和教授担任外科主任之职。同年9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诊伊始,即设立外科学总论教研组,含2个病区、70张病床、3个手术台,张同和教授任外科学总论教研组主任。1957年2月,外科增加到4个病区,190张病床。


而自1954年从天津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培训班结业回校的戈治理教授,当时就已开始筹建神经外科专科并开展神经外科工作。调至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戈治理教授即与张同和教授共同创建了神经外科,其科室曾先后隶属于外科和骨科,这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神经外科专科之一。


随后,1958年10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外科合并,按人体生理系统分为4个学科系:呼吸系由郭佐国、雷培仁教授任正、副主任;泌尿内分泌系由周宪文、王文楷教授任正、副主任;循环系由陈向志教授任主任,陈开濬、杨鼎颐教授任副主任;消化系由刘绍诰、黄宗心教授任正、副主任。1961年2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外科重新分科,成立外科教研组,下设胸外、普外、骨外和泌外4个亚专业,陈向志教授任教研组主任,刘绍诰、周宪文及殷培璞教授任副主任。至此,张同和教授此前选派推荐到京津地区学习的外科中青年医生,外科专业方向基本明确,其中陈向志、王树梓、周宪文、戈治理、贾敬业、蔡澄等一批教授后来成为西北外科各分支专业的著名专家。可以说,张同和教授不仅推动了西北神经外科的发展,而且为开拓西北地区的大外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桑榆之年,笔耕不辍,抱病在身仍时刻坚持医学为上


1954年,年过半百的张同和教授带领西北医学院外科教研组动手编写《外科总论、基本问题》讲义。该讲义与现代教材不同之处在于,其对重要处、紧要处不惜笔墨,再三致意。比如为了讲清楚急性阑尾炎延误诊治的严重后果,讲义提到:“常常有做父母的,在自己的小孩子发生急性阑尾炎时,犯了很大的错误,给小孩子一匙蓖麻油,把自己的孩子性命断送”“我曾看到大学毕业的医生,任解剖教授,害了急性阑尾炎,没到医院诊治,在家里自己服了一包硫酸镁,结果阑尾穿孔,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再到医院,已经来不及救治了。”“我曾看到过一个部队的首长在前方作战时发生急性阑尾炎,部队的医生没有作出确诊迅速施行手术,每隔几小时给他注射一针吗啡,耽误了六七天,后来送到广仁医院,没到一个钟头就死了。”其痛切惋惜、谆谆教导之情,跃然纸上。



虽讲义中未明确著者信息,但讲义拥有者根据具体章节中反复出现提及的名字——张同和,可见主编很可能正是时任西北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外科主任的张同和教授。


1958年,时年56岁的张同和教授被诊断出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症,但是休养中的他仍未停歇对医学的热爱。1961年,张同和教授向医院提出一项宏伟计划:准备以1958年至1961年所做540篇国外腹部外科文摘为基础,结合国内文献和个人临床手术经验,吸收每年世界各国最新文献,撰写出三百万字左右的《最新消化系统外科学》,旨在建立被世界公认的消化系统疾患最新的治疗和手术常规,以追赶和超过世界水平。张同和教授原计划在1969年之前完成这部著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愿望未能达成。其曾编写的《外科学总论》《外科学各论》也因种种原因憾未面世。


1966年1月3日,张同和教授因病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遵照他生前遗愿,对其遗体进行了解剖,其心脏标本一直保存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学使用。


张同和教授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特别是西北的医疗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为中国外科学和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为我国外科学各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桃李满天下,学生们也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的精英。张同和教授居室墙上挂着的马克思名言:“在科学大道上没有平坦之路。只有那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峰”,正是他为医学奋斗终身的真实写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屈建强教授发至本刊的文末寄语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历史中,张同和教授是两个医院神经外科共同的开创者,他也是中国神经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那个人才缺乏、知识资源获得困难的时代,他培养了后来的众多神经外科继承者和发扬者,因为他的卓越才学,翻译和主编了多部外科和神经外科专科专著,成为那个时代全国神经外科医生获得专业知识的最为重要的来源之一,他的治学和学识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许许多多神经外科前辈的人生。1956年,张同和教授和戈治理教授共同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通过这一平台,引领和带动了陕西省神经外科的建立和发展壮大。目前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已经是西北区域内亚专业最为齐全,领先亚专业数最多的神经外科,也是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我们第一附属医院明年3月将启用国际陆港院区,神经外科临床规模将达到350床,成为西北最大的神经外科单元。我们交大一附院全体同仁深深缅怀张同和教授,为他的辉煌和卓越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作为后继者,将励志图新、奋勇向前,将张同和教授开创的神经外科事业推向新高度。

张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张华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西北地区癫痫外科的奠基人。主要从事癫痫外科、脑肿瘤、颅神经疾病外科治疗。主刀完成各种开颅手术6000余例,其中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2500余例

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抗癫痫协会会长,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总后“育才银奖”及“王忠诚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奖”

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9篇,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参与编写中国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版)



张同和教授是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单位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万福恩教授就在汉中创立了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即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我院前身)神经外科。1947年,张同和教授加入我院。他与万福恩教授在1948年完成的一例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是陕西最早有纪录的神经外科手术案例。1950年,张同和教授被聘为我院外科主任,主持外科(包括神经外科专业)医疗和教学工作,1956年调离我院,前往第一附属医院开创组建神经外科。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院神经外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为核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亚专业齐全、诊疗范围涵盖神经外科所有病种的临床学科,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陕西省临床重点专科。沧海桑田,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张同和教授等前辈们为医学事业、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后辈,我们理应继承前辈遗志,不忘初心,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奋斗,推动学科发展,造福更多病患,为祖国的健康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屈建强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屈建强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电生理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及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副秘书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委会颅神经疾患学组副组长
世界颅神经医师联盟会员
陕西省及西安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近30年,医学理论知识雄厚,临床经验丰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纯熟。曾先后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Rhoton教授解剖实验室、德国Regensbury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深造学习,擅长颅内及椎管内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在国内享有盛誉,多次被省、市媒体报道。长期致力于颅神经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关于颅神经疾病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培养博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课题等项目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及译作5部


参考资料


1.张同和百科. 百度百科

2.《先生之风)张同和:我国外科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西安交通大学&西大西迁博物馆官网

3.《张同和: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官网

4.《张同和为神经外科先驱》. 潍坊新闻网

5.《西大故事之二十一:参加过台儿庄会战的张同和教授》. 格致学堂

6.《【60华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六十年——榜样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

7.《西安交大一附院60华诞系列——我国神经外科先辈:戈治理教授,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交大一附院帕金森好大夫公众号

8.《【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杨德泰教授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神外资讯公众号

9.《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外科学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学系简介!》. 立志做最好的临床教学公众号

10.《老潍县的历史名人—张连元与张执符父子》. 奎文发布公众号

11.《张同和》. 《陕西省志/人物志》

12.《“仁心仁术、尚德尚医”如何炼成?——从一本油印外科学讲义说起》. 《西北医院报》

1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史》. 《中国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史》编委会

1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历史沿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官网


本文内容素材取自公开资料,受访者回忆仅代表个人观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