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布 | 119阅读

【中国声音】双抗治疗卒中启动时间窗扩展到72小时!北京天坛医院卒中研究再收获一篇NEJM

高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陈玮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12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王伊龙教授团队在《New Engl J Med》上在线发表题为“Du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up to 72 Hours after Ischemic Stroke”的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结果提示,相比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发病72小时内启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90天内卒中复发风险,首次将双联抗板治疗的启动时间窗扩展至72小时。《New Engl J Med》同期述评高度评价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其“扩大了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的适应证范围,结果喜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颖博士、陈玮琪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王伊龙教授为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为项目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论文重要贡献者。


[Ying Gao, M.D., Weiqi Chen, M.D., Yuesong Pan, Ph.D., Jing Jing, M.D., Ph.D., Chunjuan Wang, M.D., Ph.D., S. Claiborne Johnston, M.D., Ph.D., Pierre Amarenco, M.D., Philip M. Bath, D.Sc., Lingling Jiang, Ph.D., Yingying Yang, M.D., Tingting Wang, M.D., Shangrong Han, M.D., et al., for the INSPIRES Investigators*. Du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up to 72 Hours after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23; 389:2413-2424 DOI: 10.1056/NEJMoa2309137]







1

研究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有高复发、高致残的风险。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评分≤3)或高危短暂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4)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启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然而,其获益人群存在异质性,狭窄的24小时时间窗限制了大部分病人获益,双联抗板治疗的获益人群能否进一步扩大,能否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精准防治,尚缺乏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2

研究方法

高危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强化药物治疗(INSPIRES)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2析因、多中心临床试验,其抗板治疗臂旨在评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单独阿司匹林治疗发病72小时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共纳入了来自全国222家医院的6100例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5)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4)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随机分配至双联抗板治疗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21天,后改为氯吡格雷治疗69天)或标准抗板治疗组(氯吡格雷安慰剂+阿司匹林治疗90天)。研究主要结局是90天内的缺血性或者出血性卒中,主要安全性结局是90天内的中重度出血(GUSTO标准)。


3

研究结果

最终,双联抗板组的222例(7.3%)受试者和标准抗板组的279例(9.2%)受试者达到主要结局(HR, 0.79; 95% CI, 0.66-0.94; P=0.008);两组各有27例(0.9%)和13例(0.4%)受试者达到主要安全性结局(HR, 2.08; 95% CI, 1.07-4.04; P=0.03)。这一结果提示,发病72小时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90天卒中复发方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伴有中重度出血风险的轻度增高。


4

研究结论

INSPIRES试验首次将双联抗板治疗的启动时间窗从目前指南推荐的24小时突破至72小时,NIHSS评分窗由3分扩大到5分,极大地扩展了卒中获益人群,预计每年为我国额外避免1.8万人次卒中事件,并为基于影像指导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精准化诊疗策略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图: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后卒中和中重度出血累积发生率


*该研究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1825007)、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307900,2017YFC1307905)、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BJJWZYJH01201910025030)、青年北京学者(010)等项目支持。


王伊龙

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兼任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学系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主编助理、《中华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卒中杂志》编委。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和脑白质病变临床工作,以及脑小血管病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w Engl J Med》《JAMA》《BMJ》《Lancet Neurol》《Circula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是首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第七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北京市本土战略科技人才、首批青年北京学者。


王拥军

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兼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复发预防策略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ew Engl J Med》《Lancet》《JAMA》《BM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并作为第一完成人于2016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世界卒中组织(WSO)最高成就奖—“主席奖”、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本文转载自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点击跳转 研究原文

脑血管

神经内科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神经内科”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031内容1101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