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布 | 1215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美力管例局 | 通路锦囊:汪阳教授深度解析Navien™在动脉瘤手术的卓越实践

汪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达人收藏

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建立稳定有效的支撑通路能为手术后续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Navien™颅内支撑导管自问世以来,以其“高到位、强支撑、大内腔”集于一身的特点深受临床医师的青睐。


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汪阳教授为我们分享:Navien™颅内支撑导管在动脉瘤手术中的使用心得。


访谈心得

01

您目前使用中间导管的手术场景有哪些?


汪阳教授:

1. 血流导向疗法。

2. 静脉入路。

3. 路径复杂或本身结构复杂的动脉瘤。


02

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疗法中,中间导管最看重的性能是?


汪阳教授:

1. 稳定性:在操作时,特别是多系统操作时,不能因为其他系统互相产生干扰。

2. 高到位:不能说中间导管越高到位越好,而是相对来说比较高,整个导管的跳动会比较弱。假设是两毫米三毫米动脉瘤,如果导管一旦跳动,会引起远端微导管的跳动,就非常危险。

3. 管腔大:如今越来越多使用支架导管或者是三系统,如果管腔不够大,无法兼容。

以上三点,总体上来讲会有一定的矛盾,不是说绝对的三个都强,因为你要高到位,可能中间导管就不能那么硬;如果要想支撑特别强,那么中间导管就又要硬一点,所以会有一定的矛盾,无非是在这些矛盾中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03

基于Navien™强支撑的性能,什么样的病例下会优先选择使用Navien™?


汪阳教授:

大部分动脉瘤如果要用中间导管,我都会选择Navien™颅内支撑导管。现在有很多取栓用的导管,官方推荐说也可用于动脉瘤栓塞,那么我就会问,你的导管到底是足够软还是足够硬?因为这两个是有一定矛盾性的。目前我认为Navien™颅内支撑导管在支撑性来讲,是最好的。

而且同等的6F中间导管中,它的内径0.072”,相对来讲是最大的,能够很轻而易举的走一根普通的支架导管,再加两根Echelon™ 10这种微导管。

对于其他的中间导管,哪怕小那么0.02”,0.070”有的时候就会比较涩一些。所以说Navien™颅内支撑导管是我做动脉瘤的首选。


04

Navien™在中国问世近10年,在手术过程中有何帮助?您如何评价Navien™?


汪阳教授

1. Navien™颅内支撑导管既有5F也有6F。如果有一些路径很迂曲的病例,可以考虑选择5F。以前一些你认为不好做,或者是特别不容易到位的手术都能够做下来。

2.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标配。在释放Pipeline™这样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时,不仅可以依靠底下的支撑,还可以利用支架导管最后释放支架的这种悬吊,把整个系统都拉得很高,达到你的目标区域。


05

对于初学术者在手术建立通路过程当中,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汪阳教授:

1. 在做动脉瘤的过程中,中间导管无需上的过高。因为过高,会有血管痉挛、血管夹层的风险,而且在过高的地方造影,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很多术者比如做后交通,甚至把中间导管上到床突段或者眼段,我觉得这个上的过高,风险还是会增加。

2. 术前要认真阅片看准血管路径。如果路径很糟糕,到不了位,手术也容易出问题。所以我想提醒很多年轻术者,要在术前花时间去看病人正位侧位的造影,如果碰到迂曲路径,上不去或者到不了位的,一定要把这种血管的弓形也好,颈内动脉起始段C1段的形态也好,或者是整个颈内动脉这段虹吸段的形态也好,好好的看一下。



病例讲解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病例

这个动脉瘤,其实也就是三个毫米多一点点,当Guiding在比较低的位置的时候,可以看到Guiding上下跳动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有时候可能跟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脉压差有关系,但是确确实实咱们有的时候病例会发现,Guiding在血管里跳动的非常厉害,这种跳动的幅度已经超过了动脉瘤的大小,这种情况下,做手术的过程中十分危险。因为导管本身随着血管的跳动,Guiding的跳动它也会一进一出,那么这个时候你只有把中间导管上的足够高,那么它才会停止跳动,因为等到它停止跳动的时候,那么你的微导管到位,那么也就稳定了,这个时候你再填弹簧圈,实际上就会更安全一些。



专家简介

汪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和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微侵袭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委,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外专委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特别说明:本信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不构成对任何诊疗方式的推荐。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