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方脑血管病大会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OCIN 2023)在中国▪上海举办。
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2023年10月19-22日)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于脑医汇-神介资讯OCIN特别报道栏目,本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颖影教授给大家带来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尔医院Vitor Mendes Pereira教授专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01
脑医汇-神介资讯
您分享了应用静脉内支架的多例经验。我们知道静脉血管与动脉非常不同,您使用的这种支架,其专门针对横窦和乙状窦部位的具体设计或支架置入技术有哪些?
Vitor Mendes Pereira 教授
静脉疾病是神经介入研究的新前沿,通常多见于女性青年患者,并且会对她们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静脉结构、直径与动脉不同,进入静脉系统需要穿过颅底,因此静脉支架植入术具有一定的挑战。
在专门用于治疗静脉系统的Boss支架面市之前,我们使用的一直是适配度较低的颈动脉支架,非常坚硬,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我们现在的新型设备,具有适当的径向支撑力,可以顺利植入静脉系统,改善疗效,因此我展示的病例治疗过程都较短,并且非常安全。我们有两个优势,第一是我们应用的支架输送系统类似于动脉,可以顺利到位;第二是我们的支架可自行降解,且尺寸更适合静脉植入。因此我认为静脉疾病领域还有巨大研究潜力,特别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专门用于静脉系统的设备。
02
脑医汇-神介资讯
目前我们对于静脉治疗的抗栓抗凝策略并不十分明确,您认为静脉支架外涂层将来会发展得更好吗,尤其是在防止静脉窦再狭窄方面?
Vitor Mendes Pereira 教授
在静脉支架植入时,我们通常不会遇到即时狭窄的情况,因为尽管有血管狭窄,但静脉本身是没有血管壁疾病的,是正常的,因此我认为除了缩短患者术后抗凝时间,静脉支架外涂层并没有其他优势。
在我今天展示的病例中,患者术后接受了3个月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就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从长远来看,这些静脉支架是可以自行降解的,不会对静脉造成远期影响,因此我认为有一个静脉支架可以稳定地支撑血管比其具有外涂层更加重要。
03
脑医汇-神介资讯
您谈及创新型血栓切除技术的初步临床经验。您能谈谈这些最初案例中的亮点吗?
Vitor Mendes Pereira 教授
我介绍了我们实验室使用HUB系统——一个由不同长度的鞘组成的再灌注系统的经验,其中最大的鞘有118英寸,是现有的可在狭窄空间里使用的最大尺寸的鞘,可以被放置在患者的颈动脉远端血管去进行后续治疗。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使用一种叫做INSPIRA的通路导管治疗中风,辅以Summit系统导航。这种组合可以使我们非常快地进入中风血管部位,并有一个稳定的系统来进行后续的治疗,例如放置一个支架去预防颅内狭窄或快速抽吸栓子从而缩短中风治疗时间,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在北美,我们已经将其他系统治疗方法用于患者,而在中国,这种改变正在到来,这个系统将为中国市场带来大的球囊导管,帮助医生解决那些用现在的任何设备都很难处理的浓稠凝块的抽吸问题。
04
脑医汇-神介资讯
您谈及eCLIPS装置(如下图)在分叉部动脉瘤中的应用。其与目前用于分叉部动脉瘤的技术(如囊内装置和“Y”型支架)有何不同?eCLIPS装置能带来哪些潜在的好处?
Vitor Mendes Pereira 教授
我介绍了我们使用eCLIPS和其下一代装置的体验。eCLIPS是1/2支架设计的装置,它有一个包裹部分,一个脊骨,并且还有一些适应瘤颈的套筒。我们已经在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使用了该装置,治疗效果可观。
正在研究的新一代eCLIPS,是一种类似于血流导向装置的密集网格装置。我们可以展开它覆盖瘤颈的半个支架,而不是应用覆盖分叉处另一个分支的血流导向装置,这样我们的支架不会干扰其他分支的血流。因此,我认为在分叉部动脉瘤中(尤其是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上的复杂动脉瘤),与血流导向装置相比,新一代的具有分流功能的eCLIPS肯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05
脑医汇-神介资讯
很多神经介入设备的适应症都早已扩充,举例来说,WEB扰流装置最开始的适应症只是分叉部动脉瘤,但现在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其他部位动脉瘤的治疗,您认为器械的创新方向是特定病变还是广泛应用?我们还有必要为了特定病变去设计设备吗?
Vitor Mendes Pereira 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认为WEB瘤内扰流装置最初是为真正的分叉动脉瘤设计的,但今天,我们可以将其与支架或球囊一起使用,并用于分叉部位以外的动脉瘤。我认为瘤内治疗技术领域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现在不把WEB用于侧壁动脉瘤,是因为我们没有恰当的输送手段,但我的团队下个月计划使用Bandit加固导管在一例侧壁动脉瘤中植入WEB瘤内扰流装置。
因此,我认为设备在面市之初,能够成功应用于其原始适应症是很重要的,但它也要具备可以用于新适应症的灵活性,以真正推动创新领域向前发展。如果WEB等这些我们用于治疗分叉部位动脉瘤的瘤内装置,被证明可以配合使用恰当的输送装置应用于侧壁动脉瘤,这将会使患者极大受益,因为这些设备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创新方向。
06
脑医汇-神介资讯
我们知道您在机器人和血管治疗领域做了很多工作,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Vitor Mendes Pereira 教授
我一直热衷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医学领域的所有数字技术研究,我认为这肯定是我们的未来。我认为机器人主要有两大优势,一个是提高手术的精确度;二是进行远程卒中治疗,就像中国,加拿大同样有较大的地理面积,我们的病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我们医院治疗,如果在遥远的医院里有一个机械臂,我们便可以远程操作,极大提高治疗效率。我认为这是目前机器人技术可以解决的两个挑战。
我们团队有一个叫做RADIUS的转化实验室,我们在那里做了很多关于创新解决方案的研究,将那些我们认为有前途的设备转化为临床产品。我们在2018年开始做机器人研究,我们的实验室里有一个机器人,我们在那里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在2019年11月,我们做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动脉瘤手术。从那时起,我们已经逐步完成了机器人技术在动脉瘤治疗中的广泛临床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等等。同时,我们已经发表了许多论文,参与了本周JNIS上发表的最大多中心研究。我们一直热衷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并且已经见证了第一代机器人提高的治疗效率。
现在我们的实验室正在研究远程机器人治疗,并与公司合作改进第一代机器人,以便更好地协助医生执行复杂的程序,如植入瘤内扰流装置或血流导向装置。所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5到10年内,机器人技术将在我们的领域成为现实,我预计在未来这样的会议,公司演示区将会有很多不同的机器人。
专家简介
Vitor Mendes Pereira教授
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尔医院
●Schroeder Chair in Advanced Neurovascular Interventions ---- University of Toronto
●Director of Endovascula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t the St Michael’s Hospital and UofT
OCIN往期录播 观看路径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