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布 | 719阅读
脊髓脊柱-自定义

【温医一院神经外科专栏】椎管脓肿-布鲁氏菌感染1例

倪浩棋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博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志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伟忠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带来椎管脓肿-布鲁氏菌感染1例,欢迎阅读、分享!


病史简介


患者:男,56岁(江西人,工人),脑外伤术后15年余。
主诉:腰痛半月余,疼痛加重伴下肢无力5天余。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感久坐以及久卧后下腰部疼痛,位于骶尾部,不向他处放射。5天前下腰部疼痛较前加重,并有下肢无力伴疼痛,走路以及弯腰时加重,并出现肩背部疼痛,期间无发热症状,遂来我院就诊,查MRI示:“L3/4水平附件区软组织及相应水平硬膜外异常信号:感染伴脓肿形成首先考虑”。现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收入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各方向运动正常,鼻唇沟尚对称,伸舌居中,腰部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两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1.MRI

图1. 术前MRI:L3/4水平附件软组织及相应水平硬膜外异常信号:感染伴脓肿形成首先考虑:腰椎退行性变。


2.术前体温单

3.术前血像
图3. 术前炎症指标:CRP高,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经过


椎管内脓肿清除术(10.25)。


探查(术中所见):肌肉筋膜水肿,可见黄白色脓液,硬膜外见黄白色脓液。


操作步骤:

作L3~L4腰背部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棘上韧带及两侧腰肌,直达椎板,脊柱拉钩撑开,暴露L3、L4棘突及椎板,清理肌肉筋膜脓肿腔,咬骨钳咬去L3棘突,清理感染坏死组织及脓液,打开L3下半以及L4上半部分椎板,暴露椎管,清理硬膜外脓肿,双氧水以及碘伏反复冲洗,彻底止血留置硬膜外引流管一根,最后分层缝合肌肉及皮肤。


抗生素使用情况:

入院后患者体温升高,予头孢曲松针(10.23-10.27),万古霉素针(10.24-10.29),美罗培南(10.27-10.29),10.29血培养报告布鲁氏菌感染,请感染科会诊后改利福平(10.29起)+米诺环素(10.29起)抗感染治疗。体温变化情况如下:


患者入院后体温变化

图4. 10.29改用利福平+米诺环素口服后,患者体温呈明显好转趋势。

术后情况


术后血像

图5. 术后血像:CRP进一步升高,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异常。


改用利福平+米诺环素抗感染后

图6. CRP明显下降。


术后MRI


病灶病理

图8. 术后病理报告结果:符合退行性以及炎症性改变。


血以及脓液培养结果

图9. 血液以及脓液培养结果均提示布鲁氏菌感染,重新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3个月有牛场工作史,最后经疾控中心核验后回报确认。


讨论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1]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2,3]

辅助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非流行地区的SAT阳性滴度>1:160,而流行地区>1:320。恢复期血清样本的滴度是急性期的4倍或以上(两次样本采集至少间隔2周时间)。
3.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指针包括脊柱不稳固、持续性或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椎体塌陷、硬膜外或椎旁局限性脓肿[4]


参考文献


1. Corbel, M.J., et al., Brucell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 200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2. Pappas, G., et al., Brucellosis. N Engl J Med, 2005. 352(22): p. 2325-36.
3. Mantur, B.G., S.K. Amarnath, and R.S. Shinde, Review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dian J Med Microbiol, 2007. 25(3): p. 188-202.
4. Solera, J., E. Martínez-Alfaro, and A. Espinosa, Recognition and optimum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 Drugs, 1997. 53(2): p. 245-56.



图文 倪浩棋

审核 曾 博

终审 苏志鹏

编辑 张伟忠


科室主任

苏志鹏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擅长颅脑肿瘤的微创手术及垂体瘤的内镜手术、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的救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长三角神经内镜创新与转化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温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医坛新秀,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科室介绍

1952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专家、时任院长林镜平教授实施浙江省首例颅内取弹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浙江省神经外科的手术历史。197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创建神经外科。上世纪90年代,在省里率先全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现已成为浙东南闽北地区集医、教、研于一体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目前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单位、浙江省外科学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是国家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设有浙江省神经老化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科室现有144张床位、4个病区、3个百级洁净手术间、1个复合手术间、2个急诊手术间,拥有神经导航系统、手术显微镜、电生理监测系统、神经内镜、超声吸引器、视频脑电监测系统、三维DSA等现代化高精仪器设备;年手术量近4300台,学科规模、临床诊治病例数及手术量均居浙江省第二位,2019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21位。

科室成员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浙江省151人才1人,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医坛新秀1人,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2人次担任神经科学领域国际学术组织副主席和委员,有23人次担任神经外科领域全国性学术组织常务委员、理事、委员;成员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及中华医学奖1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及温州市科技进步奖19项。科室在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神经创伤、脊柱脊髓、功能神经外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Brain、ACS-NANO、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杂志。

诊疗范围及特色:
科室设置颅脑创伤、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五个方向,科室拥有颅底外科手术团队、神经介入手术团队、脑胶质瘤MDT团队、垂体疾病MDT团队、癫痫诊治团队。除开展颅脑外伤、脑卒中、颅内肿瘤和脊柱脊髓等常规手术外,同时开展颅底肿瘤、脑干与髓内肿瘤、大型听神经瘤、巨大垂体腺瘤、巨大复杂动脉瘤、巨大型动静脉畸形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其中神经肿瘤团队除肿瘤常规显微手术外,近年来开展多模态引导功能区肿瘤手术,内镜微创垂体瘤手术等新技术;脑血管病团队除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疾病介入及手术治疗,近年已全面开展颈动脉内膜剥除、急诊绿色卒中通道脑梗塞取栓等手术;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常规开展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难治性癫痫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手术,近期已开展球囊压迫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新技术;颅脑创伤团队除了常规颅脑外伤诊治外,近年来开展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治疗等新技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