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布 | 1308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独创"零"先 循"证"而行丨河南省人民医院: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在后循环重度狭窄治疗应用体会两例

贺迎坤

河南省人民医院




术者寄语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目前唯一同时具有球囊扩张和器械输送适应证的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采用“球囊+微导管”一体化设计,1步完成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球囊后扩张全过程,相比传统手术减少10次交换步骤。引领“零交换”技术,减少器械交换,简化操作步骤,减少透视时间,减少造影剂剂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开创ICAS血管内介入治疗新时代!

CASE.1


椎动脉狭窄血管成型术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63岁。


主诉:以“发作性头晕伴站立不稳8月余加重10余天”为主诉急诊入院。


现病史:


8月前活动后出现头晕,站立不稳,伴大汗,无心悸、恶心,无视物成双及肢体无力,无言语不清,无意识障碍。症状持续1分钟后缓解,缓解后感全身乏力,未行特殊治疗。


8月来间断发作数次,症状基本类似,偶伴恶心,无呕吐,持续1分钟至数分钟缓解,均无语言及肢体障碍。


10余天前再次发作感症状较前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助检查:一月前外院MRI(MR011126):“左侧小脑半球亚急性脑梗死”;行头颈CTA提示“脑动脉狭窄”。







治疗方案

椎动脉狭窄成型术。



手术过程

工作位造影。


21系列 Fastunnel®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通过狭窄段。


标准压力6atm扩张狭窄段。


自膨式闭环支架释放。


支架释放后造影,局部残余狭窄重。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沿支架推送导丝通过支架到达狭窄段,准备支架内后扩张。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二次扩张。


后扩张后造影,狭窄较前改善。

术后影像

术后即刻正侧位造影。

正位造影

侧位造影




CASE.2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手术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78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25天,加重2天。


现病史:


患者25天前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尚可独立行走,持物稳,伴言语不清,当地医院头颅MR提示“桥脑梗死”,MRA及头颈CTA提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给予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


2天前患者左侧肢无力加重,行走需扶持,持物不稳,为进一步诊治,以“基底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


神经查体:阳性体征:构音不良,左侧肢体肌力4级。







影像资料案

MR


MRA及CTA


PWI-MRI


斑块分析



手术过程

使用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经左侧桡动脉入路。


200cm微导丝配合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上行。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顺利通过狭窄段。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到位造影确认,6atm标准压力下扩张。


Fastunnel®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15mm扩张后造影,狭窄显著改善。


沿200cm微导丝上行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回撤微导丝。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释放自膨式闭环支架 4.5*22mm。


自膨式闭环支架 4.5*22mm释放后造影。


术后正侧位造影图像(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




病例总结


1.使用加奇生物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无需进行导丝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的过程,简化操作步骤。

2.Fastunnel®输送性好,输送系统为渐变性设计,近端较粗,如果配合5F中间导管使用,5F中间导管需要配合6F内腔的长鞘,以便术中能够通过6F长鞘造影确定支架和球囊的位置。血管通路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6F中间导管,尤其经桡动脉入路。

3.使用加奇生物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球囊扩张之后,需要在微导丝引导下将Fastunnel®往前上行一段来帮助释放支架,是否使用带Tip头端的支架根据远端血管情况决定。


术者简介



贺迎坤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脑院院长秘书,介入中心秘书。

河南省脑血管病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河南省神经介入研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郑州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导,护理学硕导。

河南大学放射诊断学(介入)硕导。

河南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硕导。

新乡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硕导。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卫生系统十大杰出青年。

国家脑防委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

郑州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