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发布 | 1084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术”说卒中」第97期 | 全身显影,复合网孔——NeuroHawk取栓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朱悦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魏黎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前言






发病24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过临床及影响筛选后,当符合现有循证依据时,均推荐血管内取栓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NeuroHawk取栓支架通体显影,全系兼容0.021inch微导管,复合网孔设计可适应嵌合各种血栓,在迂曲的血管中展现良好的贴壁性和优秀的径向支撑力。


本期“术”说卒中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主任医师魏黎明医生带来NeuroHawk取栓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急性大血管闭塞病例一例。






01



患者基本信息


01


患者为男性,82岁。

主诉:被发现言语不能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小时。

02


简要病史:

现病史患者醒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失语,左手不能持物,不能独立行走,先就诊于外院,完善相关检查考虑为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塞,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既往史: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


03


入院查体情况

失语

左侧肢体上下肢肌力0级

NIHSS评分16分(意识水平提问2分,面瘫2分,凝视2分,左上肢运动3分,左下肢运动3分,语言2分,构音2分)


02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辅助检查

颅脑CT:未见明显出血病灶。


术前CTA:右侧颈内动脉全程闭塞。


CTP见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核心梗死+大面积低灌注。Core:77ml;Mismach:105ml。

03



手术指征与治疗策略


初步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末端急性闭塞,急性脑梗塞。


手术方案

根据外院CTA图片不能完全排除颈内动脉串联病变,遂予以全麻下颅内动脉取栓术。


手术难度与风险评估

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大脑核心梗死和低灌注体积较大,术后出血风险较高,选择合适的取栓支架,提高取栓成功率。



术中涉及器械

长鞘:6F长鞘

中间导管:6F 125cm中间导管

微导管:0.021inch微导管

微导丝:0.014inch 200cm微导丝

取栓支架:4mm*25mm NeuroHawk取栓支架



术前DSA评估

造影显示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末端不显影,考虑栓塞可能大。




04



手术过程


1

立通路

6F长鞘置于右侧颈内动脉C1远端,微导管在微导丝导下引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病变段以远血管内。


操作要点:

1、同轴技术;

2、注意导丝、导管及长鞘的互相配合及张力。


2

微导管到位及微导管造影

微导管造影,确认位于真腔。


操作要点:

判断闭塞位置及长度,选择合适规格支架。


3

支架定位

沿支架微导管,输送4mm*25mm NeuroHawk取栓支架至病变部位,准确定位。


操作要点:

保证血栓位于取栓支架有效段的中后段。



4

支架释放

释放取栓支架,可见支架显影良好,支撑性好。


操作要点:

固定支架推送杆,缓慢回撤支架微导管。



5

支架回撤

借助支架锚定,跟进中间导管至接触血栓,SWIM技术取栓一次。缓慢后撤中间导管,予以一定抽吸时间,提高抽吸成功率。


6

取出的血栓。



7

再通后即刻造影

即刻造影:发现血管再通,前向血流mTICI 3级。








术后随访



术后即刻CT:右侧大脑半球建大片低密度梗死伴脑皮层花纹状强化,术后出血风险大。

予以术后严格血压控制+加强脱水治疗。


治疗体会




对于经筛选合适的大核心梗死病例,经家属积极沟通后仍建议予以介入取栓术以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取栓技术个体化:术中造影证实右侧颈内动脉末端急性闭塞,右侧大体积核心梗死伴大面积低灌注,术后出血风险较高,选择合适的取栓支架,尽量缩短开通时间,术中所选择的4mm*25mm NeuroHawk取栓支架尺寸合适,取栓一次即成功取出血栓。



NeuroHawk取栓支架具有显影性好,推送性好,抓栓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对血管牵引张力小。此外,NeuroHawk取栓支架全程显影,可观察其在病变处打开情况,协助判断有无合并血管原位狭窄以及血栓嵌合度等,为术中诊断提供信息。






术者简介

朱悦琦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介入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破格),放射科党支部书记,放射科行政副主任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Mayo Clinic访问学者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工作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介入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篇,总影响因子>430

获上海市启明星、浦江人才、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上海交大晨星学者计划、交大医学院双百人计划等资助。获“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中国介入新锐”、“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魏黎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介入影像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和下肢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及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

目前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