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者寄语
颅内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手术初始建立通路的重要关键点是微导丝可顺利沿真腔通过狭窄病变,并最大限度减少对斑块的骚扰,避免进入夹层或斑块脱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本例病例应用一款“微构”设计的神经微导丝,精准扭控过弯,并利用远端柔软的优势,安全有效地通过狭窄病变,超选至远端,为后续操作建立通路,顺利完成手术。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41岁。
主诉:以左侧肢体无力5天为主诉入院。
简要病史:
于5天前安静状态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头晕、言语不能,无饮水呛咳,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
症状持续约20分钟缓解,至当地医院就诊行MRI检查提示:1.颅脑平扫未见异常;2.右侧大脑中动脉1段局限性狭窄,远端分支较对侧稀疏。自服中药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1.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较好,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诚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疾病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病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计划免疫接种,15年前行剖宫产手术,无外伤、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术前影像
➢脑MRI+MRA:
1.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2.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狭窄,远端分支较对侧稀疏。
3.右侧额窦囊肿。


初步诊断
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7F 泰尔茂薄壁鞘
7F 导引导管
5F 中间导管
球囊 2.0*15mm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tandard)
自膨支架 4.0*23mm
手术过程
经右侧桡动脉穿刺置入7F薄壁鞘,超滑导丝配合VTK导管将7F导引导管路径图下引入右侧颈内动脉C1末段。


将5F-115中间导管引入C4段,再次造影选择工作位。


DCwire™微导丝精准扭控过弯后,Echelon-10微导管配合DCwire™微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超选至M2远端。
撤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证实在真腔。


交换3m导丝,将2.0*15mm球囊送至狭窄段,以工作压力进行扩张。



回缩球囊血流通畅,斑块回弹再次进行扩张。



交换支架微导管,送入4.0*23mm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术后造影管腔血流通畅。



术后正侧位造影。


病例总结

颅内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技术要点方面,对初始通路的建立中,导丝的性能要求较为苛刻。首先需要远端整体较为柔软,保证安全性;其次需要近端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头端减少对狭窄段的激惹,近端支撑保证力学的传递,使导丝顺利通过并支撑和配合微导管通过狭窄段,到达远端真腔。
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与进步,本例手术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国产“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通过三种不同的材料与加工工艺组成的导丝结构,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
术者简介

魏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
中国医促会眩晕分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协会神内分会秘书。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首届急性交中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
主持院内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一项、省部共建项目一项、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
擅长:常见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晋亚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301医院。
河南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郑州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擅长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血管闭塞、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微创治疗。
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
指导专家

管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影像医学与介入治疗学部主任。
河南省神经介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神经疾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卒中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发表论文217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84篇,SCI收录55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JVIR、CVIR、ER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审稿人。
徐浩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神经介入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神经病学博士,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委员/取栓学组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从事神经病学工作近30年,从事神经介入工作15年。对脑脊髓血管病临床及介入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和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