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79岁。
主诉:因“间断头晕10+天”入院。
现病史: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外院完善CTA提示:1.左侧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形成。建议DSA进一步检查:2.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弯曲,并管腔微狭窄;右侧颈总动脉近端皱褶,管腔轻-中度狭窄。3.主动脉粥样硬化。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体健。
入院查体:无特殊,神志清楚,检查合作,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正圆等大,直径D=3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术前影像
术前DSA。

正位

侧位
术前DSA三维重建。
术前准备
➢入院时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C2段夹层动脉瘤。
➢术前手术方案
科室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密网支架置入血流导向,修复血管壁。
➢术前沟通
1.手术风险、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的告知;
2.手术选择的方式方法。
➢家属同意
1.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
2.送至介入手术室。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DCwire™微导丝 (215cm-0.014inch-Soft)
颅内支持导管
27支架导管
密网支架 3.5*35mm,其他型号备选
8F MPA导管
若干弹簧圈备选(各规格、尺寸)
手术过程
8F MPA导管在颅内支持导管及泥鳅导丝引导下放置到左侧颈内动脉。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oft)精准扭控,连续过弯,超选远端后,引导27支架导管越过宽大迂曲的动脉瘤颈稳定到达远端。
释放3.5*35mm 密网支架及释放后造影。
支架中段贴壁不佳,回收支架输送导丝时支架远端回缩入动脉瘤腔内。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oft)精准扭控,再次引导27支架导管通过第一枚支架内,且在瘤腔处于支架内,克服角度问题,成功精准超选动脉瘤远端。
释放第二枚3.5*25mm 密网支架。
术后造影及三维重建。

病例总结

国产“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使用感受:
DCwire™微导丝(215cm-0.014inch-Soft)柔软版拥有更柔软的特性,使得其在大动脉瘤内成袢或进行复杂的超选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DCwire™微导丝柔软版在兼顾柔软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例如本病例中可良好的支撑27支架导管到达远端。
DCwire™微导丝柔软版同时具有优秀的操控性能,可完成支架内二次超选,瘤内成袢超选远端出口等复杂动作帮助手术完成。
术者简介

向欣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卒中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中国卒中学会贵州省分会常委。
贵州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贵州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
贵阳市医学会第九届神经外科分科学会常委。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擅长各型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及各类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的手术治疗。
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脑梗赛、脑血管狭窄等疾病的介入及显微手术治疗。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在SCI、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参译神经外科领域专著3部。获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及贵州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一项。
严健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在读。
贵州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百万减残关键技术(动脉瘤治疗)培训班学员。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OCIN 学院脑动脉瘤介人治疗培训班学员。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研究生阶段师从著名脑血管病专家杨华教授,从事神经外科专科诊疗工作,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工作,尤其擅长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疾病的微创治疗。
独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3000余台,完成颅内动脉瘤手术500余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600余台。参与完成Baoche、direct-mt等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