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临床信息
基本信息:男性,49岁。
现病史:缘于4月前因突发头痛、头晕1天,加重3小时,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左侧椎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出血,2023年6月29日于全麻下行“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顺,病情好转后出院。1个月前复查,行DSA检查:瘤体近端瘤样扩张,大小4.0*4.5*3.8mm,考虑夹层动脉瘤复发,余脑血管形态良好。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拟“左侧椎动脉动脉瘤术后”收住入院。发病以来,神志清楚,未进食,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左侧椎动脉动脉瘤术后4个月
手术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术前影像资料
02
术前影像:
左侧椎动脉造影
动脉瘤造影
载瘤动脉3D重建
右侧椎动脉造影
术前诊断:
评估:
左侧椎动脉动脉瘤术后4个月,单纯填圈仍有复发可能,考虑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完成血管重建。
方案:
采用股动脉入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术前用药:
阿司匹林 100mg qd+氯吡格雷 75mg qd,持续5天。
术前影像-测量:
载瘤动脉:远端3.1mm、近端5.1mm,预计锚定长度≈45mm,拟选取支架型号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5.0mm*29mm(6个机械球囊)。
术中使用材料:
8F Guiding
0.017"弹簧圈微导管
0.027" Sine 27微导管
0.014" 200cm微导丝
Lattice 5.0mm*29mm,6个机械球囊
弹簧圈
03
手术过程
通路建立
采用股动脉入路,8FGuiding到达V2段提供支撑,使用0.014"微导丝,通过导丝成袢技术超选,使其超选路径在原普通支架真腔内,通过后再使用球囊,确认了超选路径在原普通支架的真腔内,交换微导管Sine 27上高到达基底动脉顶部;
弹簧圈微导管穿原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内,第一个弹簧圈稍填入瘤内一部分,确保弹簧圈微导管在动脉瘤瘤腔内,也可使瘤内加速形成血栓。
Lattice输送到位
Lattice远端释放
回撤微导管,密网支架远端顺利打开,由于远端血管比密网支架标称直径细很多,支架打开时位置比第一个Marker点远一些,密网支架回拉定位,透视和手推造影确认密网支架远端位置,精准避开对侧椎开口,且超过原普通支架远端≈3mm。
Lattice中段释放
保持适当张力,支架中段顺利释放,打开贴壁良好,造影确认支架形态和与血管壁的贴壁情况。
Lattice近端释放
固定支架输送系统,回撤Sine 27,支架近端打开,经非减影造影确认支架近端位置和形态。
回收输送系统
固定密网支架输送系统,Sine 27微导管跟进上高,通过已释放的密网支架,回收输送系统。该过程中支架近端打开更为充分。
瘤内填圈
瘤内填入弹簧圈并解脱,造影确认弹簧圈微导管位置适当。
微导丝按摩,支架打开贴壁更为充分
弹簧圈微导管撤出后,动脉瘤瘤腔内几乎不显影,J型微导丝后处理按摩,确保密网支架与原普通支架贴合紧密,造影确认。
密网支架3D重建与术后测量:
支架重建后测量:原普通支架总长度30.10mm,密网支架总长度46.18mm。
结合支架的实际远近端落点和机械球囊Marker点位置,也可确认Lattice实际释放长度。
总结体会
1.释放密网支架之前,将弹簧圈适当填入动脉瘤内,可使瘤内加速形成血栓,也能确保弹簧圈微导管位置合适。弹簧圈微导管存在时,动脉瘤瘤腔内滞流不明显,弹簧圈微导管撤出后,密网支架导流作用明显,腔内滞留;
2.Lattice是目前唯一可回收到体外导入鞘的密网支架,如果密网释放过程中发现超选进入原普通支架的网孔,可以回收到体外,重新进行路径超选;
3.治疗复发动脉瘤,Lattice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适用于范围更广的动脉瘤治疗;
4.即使使用长型号的Lattice,支架释放过程中远端显影线圈位置稳定不前窜,减少血管损伤,有效增强了安全性;
5.对于较大且载瘤动脉管径缺失的动脉瘤,需要径向支撑力强的支架;而Lattice作为钴铬支架,径向支撑力强,有长型号选择,支架覆盖全部病变位置有一定的优势;
6.Lattice支架释放从容,打开顺利,贴壁良好!

技术顾问
顾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外科副主任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执行院长
目前主要从事应用血管内介入、显微外科及复合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工作,同时开展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

术者简介
郑树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诊疗和脑肿瘤的生物治疗。擅长脑血管病,脑肿瘤,颅脑损伤的诊疗。精通脑出血、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脊髓动静脉瘘、脑静脉窦血栓(静脉性梗死)、静脉窦狭窄、脑梗死、急性颅内外大动脉梗塞或栓塞、颈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血管病的诊疗
主持及参与福建省自然基金2项。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福建省重大专项研究1项,参与编写《锁孔神经外科》专著一部,参与翻译《Neurosurgical Operative Atlas:vascular neurosurgery Third Edition》。在锁孔治疗脑动脉瘤方面以及术中超声在脑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等作为参与人获得院级新技术3项。脑内穿刺定位器专利1项。在World Neurosurgery和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杂志上发表SCl 4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urgical technique foraneurysms at the A3 seg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via anterior interhemispherickeyhole approach』被《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学会锁孔显微手术国际专家共识》「NeurosurgicalReview」引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审稿专家,多家SCl杂志审稿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常务委员、脑防委出血性卒中外科委员会执行秘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化疗与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CBNS师资委员会委员、神经介入资讯「Neuro-Intervention」编委、福建省脑卒中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福建医科大学校友会志愿服务分会监事
谢冰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从事脑、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介入和开颅手术)和科研工作,参与多项课题及多中心临床研究,近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l论文两篇
2015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师从康德智教授,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
2020年获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佳住院医师”荣誉称号
2021年获得“神外有声”第二届脑脊液管理病例大赛全国第一名
2021年获得“医生请上台”第一届神经外科医生演说家大会“别具医格”奖(全国第二名)
2022年赴上海华山医院跟随徐斌教授学习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
林元相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福建省脑重大疾病与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兼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
福建省脑血管病联盟秘书长
康德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福建省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福建省脑重大疾病与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福建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脑卒中、癫痫质控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副秘书长、脑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主席、中华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第二届组长、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脑血管病专科联盟主席,以及《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Neurosurgery(中文版)》《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及《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持19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被授予国家卫生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模范院长、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杰出贡献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