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布 | 252阅读

【中国声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刘刚教授团队发表早发型痴呆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

刘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脑医汇,由外而内,融“汇”贯通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刚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健康长寿》(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发表了题为“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与早发型和迟发型痴呆的前瞻性关联研究”(Associatio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y lifestyle with incident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最新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睿李如一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刘刚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研究发现,早发型和迟发型痴呆的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较低社会经济地位与早发型痴呆发生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且这种关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此外,不健康生活方式只部分介导了社会经济地位对痴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防痴呆发生除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改善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Li R, Li R, Xie J, Chen J, Liu S, Pan A, Liu G. Associatio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y lifestyle with incident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Healthy Longev. 2023 Dec;4(12):e693-e702. doi: 10.1016/S2666-7568(23)00211-8. PMID: 38042162.] 


1

研究背景

痴呆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全世界有5500多万人患有痴呆,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1亿。因此,识别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然而,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在迟发型痴呆(发病年龄≥65岁),对于早发型痴呆(发病年龄<65岁)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较少。


2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分别纳入257 345名和294 133名参与者进行早发型痴呆和迟发型痴呆的研究。经过11.9-12.5年的随访,新发502例早发型痴呆和5768例迟发型痴呆。


研究首先比较了早发型与迟发型痴呆的多种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二者的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工作情况等与早发型痴呆的关联关系更强,且2型糖尿病人群中该关联更显著。


多种危险因素与早发型和迟发型痴呆发生风险的关联关系


在校正了多种混杂因素后,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发生早发型痴呆的风险约是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3.4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仅占3.2%。结果提示,改善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对于降低早发型痴呆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早发型痴呆仍然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的联合分析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合并0-1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早发型痴呆的风险最高,其风险是高社会经济地位且有3-4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的5.4倍。


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和社会经济地位与早发型痴呆发生风险的联合作用


3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早发型痴呆和迟发型痴呆可能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对早发型痴呆的影响更大,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影响更显著。研究提示,个体层面应当遵循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早发型和迟发型痴呆的发生风险。此外,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还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促进健康公平,以减轻痴呆的疾病负担。


4

学者评论

《柳叶刀-健康长寿》同期配发了专题评论,意大利微量元素学会主席Vinceti教授强调了该研究的新颖性和重要性,指出该研究为进一步认识痴呆发病危险因素,尤其是早发型痴呆发病原因做出重要贡献。


刘刚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湖北省“高层次人才”。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2015年至2018年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search Associate。2019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


主要从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与营养干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5年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论文总IF>400,其中以独立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IF>10的7篇,包括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J Am Coll Cardiol、Circ Res、Diabetes Care、PLoS Med,并以共同作者在N Engl J Med、BMJ等医学顶尖期刊发表。担任了6个营养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SCI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包括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Nutrition & Metabolism、BMC Public Health副主编,以及Int J Obes、Nutrients、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编委,受邀为BMJ、Ann Intern Med、Diabetes Care、Am J Clin Nutr、Environ Int、Int J Epidemiol、Am J Epidemiol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近90次。

*本文转载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官网

点击跳转 研究原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003内容109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