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试验ATTENTION、BAOCHE成功发表,改写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指南,为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依据,同时在国产化神经介入耗材的临床实际应用中我们中心跟各位同道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病例展播
病例信息
患者:男性,48岁。
主诉:以“头晕3天,言语不清,四肢无力2小时”为主诉入院。
既往史:吸烟、饮酒二十余年。吸烟:每天两包左右;饮酒:白酒每天5-6两,啤酒5-6瓶。
入院查体:
嗜睡,中度构音障碍,双眼向左侧凝视,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III级,左下肢肌力III级,右上肢肌力I级,右下肢肌力I级,Babinski征(L+、R+)。
NIHSS评分23分(意识1分、提问2分、指令2分、凝视2分、面瘫2分、左上2分、左下2分、右上3分、右下3分、感觉2分、构音2分),发病前mRS评分0分。
术前影像

术前平扫MRI-DWI

MRI-ADC

MRI-Flair

MRA


DSA:基底动脉近段闭塞


DSA:右侧后交通开放对后循环供血代偿,可见基底动脉顶部部分充盈ACGS-BAO 3级。


DSA:左侧后交通开放对后循环供血代偿,可见基底动脉顶部部分充盈ACGS-BAO 3级。
手术方案设计
1、取栓后球囊扩张血管成形,如远端血流满意无明显弹性回缩,结束手术。
2、如远端血流不满意,弹性回缩明显,予支架植入治疗。
手术器械
6F短鞘
6F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
0.014" 微导丝
0.021" 微导管
通桥蛟龙®取栓支架 6*30mm
通桥白驹®颅内球囊扩张导管 2*15mm
治疗过程
①微导丝通过闭塞段,跟进微导管确认真腔。
②释放取栓支架,抽拉结合,未见明确栓子取出。
③基底动脉近段残余重度狭窄,经两次球囊扩张后,血流稳定,血管无明确弹性回缩,结束手术。
微导丝通过闭塞段,微导管造影提真腔了解远端血管床情况。
释放6*30mm 通桥蛟龙®取栓支架后造影,确定血栓部位及大致负荷量。
取栓一次后,复查造影提示基底动脉近段重度狭窄。
以2*15mm 通桥白驹®颅内球囊扩张导管扩张。


复查后循环颅内正侧位造影,狭窄改善,扩张后予动脉鞘注及同时静脉泵入替罗非班,观察5分钟后,再次复查造影发现血管狭窄处弹性回缩,残余狭窄大于50%。


再次用球囊以14atm缓慢扩张,持续2min缓慢释放压力,管腔残余狭窄小于30%。观察30分钟,导引导管回撤至左锁骨下动脉再次造影,无明显弹性回缩,正侧位均见前向血流通畅,远端血流良好mTICI 3级。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CT。
出院前情况。





患者术后2年复查磁共振影像,患者mRS评分1分,期间未再出现急性发作。
病例小结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明显获益,在球囊扩张后如血流稳定,血管壁无明显弹性回缩,一期不植入支架同样能获得良好预后。
6F 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做后循环ICAS病例时顺应性良好,同时兼顾良好的支撑性。通桥白驹®颅内球囊扩张导管操作便捷、到位性好,适合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治疗,血管扩张后同时可以维持良好的血管形态。
采用小球囊扩张后应用穿梭技术,抽吸导管对远端血管进行抽吸治疗,能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尚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术者简介
姜永宁 教授
丹东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委员。
丹东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
专业方面脑血管病、癫痫。
曾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开展动脉桥接取栓、颅内外段血管支架植入治疗。
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神经介入缺血组的病例汇报中获得东北赛区第三名。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项目。承担丹东市科技局立项一项、丹东市社科联立项一项。参与辽宁省继续教育项目,承担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三项。
《神经内科特色诊疗技术与应用》主编,发表SCI三篇及多篇核心、国家级论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