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敏鸣教授团队近日在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Effect of Dopami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Cortical Structure in 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探讨慢性多巴胺替代治疗(DRT)对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皮层结构的重塑以及临床相关性。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2021级放射影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吴晨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邬昊婷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浙大二院临床放射影像联合研究室主任张敏鸣教授。
多巴胺替代疗法(DRT)是PD近50多年来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DRT不能完全减缓疾病的进展,甚至可能出现与DRT相关的临床并发症,因此,临床PD患者在慢性DRT下脑结构可能会被重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本研究共纳入61例接受DRT治疗的PD患者,60例未经治疗的PD患者和61例正常对照(NC),均进行了结构MRI扫描和神经心理测试。基于FreeSurfer提取皮层厚度和体积,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三组进行比较。对存在显著差异的皮层区域、药物治疗情况 (持续时间和剂量) 和神经心理测试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混合分析接受DRT治疗的患者的纵向皮层结构变化。
治疗组主要在前额叶皮层观察到明显的皮层萎缩,包括右侧楔状回皮层厚度及双侧额上回皮层(SFC)、左侧前扣带回喙侧(rACC)、右侧眶外侧额叶皮层、右侧眶部和右侧额中回喙侧皮层的体积。左旋多巴当量剂量与左侧SFC体积呈负相关,治疗持续时间与左侧rACC体积呈负相关。左侧SFC体积与数字广度评分显著相关。在纵向分析中,证实了左侧SFC体积随药物剂量增加而萎缩。
本研究为DRT对皮层结构的影响提供了见解,并强调了药物剂量滴定在DRT中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2021级放射影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科及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21年开始攻读浙江大学放射影像学专业型博士,导师为张敏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帕金森病相关神经影像研究。博士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SCI论文发表4篇。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浙大二院放射科名誉主任
浙大二院临床放射影像联合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脑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等)相关多模态影像学领域,相继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重点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以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在BMC Medicine、Neurology、NeuroImage、Neurobiology of Disease、Neurobiology of Aging、Cerebral Cortex、Human brain mapping、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等杂志上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和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影像分会主任委员,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npj parkinson's disease、Theranostics和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等杂志审稿人。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