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陈子墨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钝性颈动脉损伤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技术》,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疗系统亚当斯-考利休克创伤中心Hossam Abdou团队探讨了针对钝性颈动脉损伤(BCI)的各种血管内干预治疗技术,包括经股动脉支架、经颈动脉血管成形术(TCAR),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重点强调了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7月的《Vascular》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Abdou H, et al. Vascular. Published online July 27, 2023. doi:10.1177/17085381231193062】
约3%钝性创伤患者中存在钝性颈动脉损伤(BCI),其致死率高达40%,约10%的病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尽管大部分BCI患者可以实施抗栓或抗凝治疗,但面对更严重的损伤,需要探索更多治疗选择。本文旨在介绍针对BCI的颈动脉支架(CAS)治疗技术,尤其关注结合最新技术如血流转向装置在治疗中的应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疗系统亚当斯-考利休克创伤中心Hossam Abdou团队探讨了针对钝性颈动脉损伤(BCI)的各种血管内干预治疗技术,包括经股动脉支架、经颈动脉血管成形术(TCAR),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重点强调了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在线发表于2023年7月的《Vascular》上。虽然EAST指南推荐在特定I-V级别损伤的BCI患者中使用CAS,但目前对于其在B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疑虑,且最佳血管内治疗方案尚未得到明确。
患者选择与影像学评估:
患者在能够耐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情况下,方可考虑进行CAS治疗。在无症状患者中,选择CAS治疗决策尤其复杂,需考虑是否存在大型假性动脉瘤,或者病变在药物治疗下是否仍有快速进展的风险。由于创伤引起的意识丧失或运动障碍,症状性患者可能无法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应以CT灌注扫描或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进展性缺血变化来定义症状性患者。
医疗管理:
医疗管理不仅涉及支架应用,还包括抗血栓或抗凝血治疗。在BCI中,血管内支架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抗栓或抗凝治疗,而是作为补充治疗手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颈动脉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出血风险。
支架选择:
选择适合BCI的支架时,需重点考虑支架的灵活性、长度和尺寸。通常情况下,优选使用灵活性更强的自膨胀支架,如具备血流导向功能的LVIS支架。
经股动脉支架:
经股动脉CAS已在血管领域应用超过20年,其主要缺点是较高的术中卒中风险。在BCI病例中,尤其是对于症状明显、病变迅速进展或已造成大面积梗死且无“软血栓”的患者,选择经股动脉CAS是最为合适的。
使用血流转向的经颈动脉动脉血管成形术(TCAR):
TCAR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避免了穿越主动脉弓的需要,通常与脑血流转向系统结合使用。相较于经股动脉支架置入,TCAR展示出较低的卒中风险,适用于症状明显或病变迅速进展的BCI患者。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在处理大型假性动脉瘤时,可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这种方法通常利用微导管系统,通过支架支撑弹簧圈来栓塞假性动脉瘤囊。
图1. 关于如何为钝性颈动脉损伤患者选择血管内治疗的流程图。
图2.(a)经股动脉支架治疗前的假性动脉瘤病变。(b)经股动脉支架技术,展示了放置在股动脉的鞘管,以及穿过主动脉全长到达颈动脉病变区域的鞘管。(c)经股动脉支架技术进行支架置入术后。
图3.(a)经颈动脉血管成形术(TCAR)技术,在颈总动脉近端使用血管钳以便利于血流转向。(b)放置血流转向系统,展示了从颈动脉到股静脉的血流流动路径。(c)使用血流转向的TCAR技术进行支架治疗。
针对钝性颈动脉损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被证明在恢复颈动脉损伤后的血流方面既安全又有效。理想的颈动脉支架系统(CAS)应与远端内颈动脉兼容,并具备优化血流动力学的几何设计。尽管目前需要使用支架治疗的BCI病例相对较少,但应视其为在其他治疗方案无效时的一种补充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CI的血管内干预治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优化。
文章全面地探讨了针对钝性颈动脉损伤的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血管内治疗被证明在恢复颈动脉损伤后的血流方面既安全又有效,这些实用的治疗方案选择指南对这类病人的处理是有意义的。

关注颈动脉支架(CAS)治疗技术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子墨 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