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简介


图1 颈椎MRI提示:C3-4颈髓内病灶,考虑室管膜瘤可能性大,星形细胞瘤待排等。
初步诊断
C3-4颈髓内病灶:室管膜瘤?

手术情况












图2 术中情况:沿肿瘤两端分离,沿肿瘤边界分离,肿瘤切除后,脊髓中央管通畅,肿瘤全切。
李畅医师在显微镜中的协助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帮助。硬脊膜张力高,脊髓向背侧膨出,肿瘤挤压脊髓,肿瘤边界分离,减少对颈髓的牵拉,降低了术后患者不适发生的概率。术后患者肢体麻木症状改善。
图3 患者麻醉苏醒后,肢体活动良好
室管膜瘤多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约半数累及脊髓,脊髓中的60%发生于颈髓, 其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周围的室管膜细胞,是WHO 2级偏良性髓内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中年居多。肿瘤以脊髓中央管为中心向外膨胀性生长,压迫上行和下行传导束,导致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肿瘤除了膨胀性生长外,还在中央管内上下蔓延生长,可累及数个或十余个脊髓节段。
高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是指起源于高颈段脊髓的罕见神经系统肿瘤。该病例具有较高的临床和治疗挑战性,因为高颈段脊髓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区域之一。由于高颈段脊髓的解剖特点和神经结构的敏感性,肿瘤的位置越高,对神经功能的损害可能越严重。大型的肿瘤可能压迫脊髓和周围的神经结构,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可能较高,可能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或病情的恶化。颈髓是大脑、小脑与脊髓、周围神经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其功能非常重要,一旦损伤将导致患者高位截瘫,甚至影响呼吸肌麻痹导致患者终身与呼吸机相伴,甚至死亡。所以颈髓手术风险极大、对显微操作技巧要求极高。脊髓肿瘤在临床表现早期以感觉异常为主、感觉障碍平面由上向下发展,后期常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侵及延颈髓的病变常伴有头颈部疼痛、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常见脊髓髓内胶质瘤包括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其中室管膜瘤约占 2/3。脊髓内室管膜瘤有可能累及多个脊髓节段,大多数在影像学可见肿瘤位于脊髓中央,两端有扩大的中央管,肿瘤边界清楚。
手术治疗对高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至关重要。手术的目标是通过切除肿瘤来缓解症状、减轻压力和控制病情。高颈段脊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手术过程困难。手术的彻底性往往受到限制,并且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肿瘤节段脊髓膨胀变白、蛛网膜下腔变窄、表面血管紊乱, 脊髓正中央沟消失,根据术前MRI、术中B超定位或者电生理同心圆电极定位用薄刀片正中切开软脊膜和脊髓,暴露肿瘤实质全长,脊髓表面出血用止血纱及明胶海绵轻压止血。术中在 SEP和MEP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肿瘤切除。
早期的诊断和全面的治疗是提高高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预后的关键。早期的诊断可以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张继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5余年,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到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Prince of Wales Hospital、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等单位学习交流
近年,在Science Advances, BRIEF BIOINFORM等专业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自然和省级基金6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担任Molecular neurobiology, Journal of Food Technology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otherapy, Neuroscience International等杂志的审稿人
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显微、内镜和立体定向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海彬 主管技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从事肿瘤影像技术工作,擅长CT和MRI的肿瘤影像检查工作,在头颈部的肿瘤影像技术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参与发表SCI等期刊论文2篇
李畅 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医师,临床博士后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 区域联合基金青年项目NF2/non-NF2共突变脑膜瘤肿瘤异质性与肿瘤进化机制研究2021A151511105,10万元,在研,主持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八年制医学生赴国(境)外交流项目暨美国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医学生暑期海外研究项目中方志愿者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