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发布 | 3140阅读

【中国声音】建立并外部验证新发颅内动脉瘤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对19个队列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谭嘉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何朝晖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随着检测技术和手术方式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人群可能面临“新”问题。新发颅内动脉瘤是指远离初始动脉瘤位置,在首次检测中并不存在而后续生成的动脉瘤。患者对于规律随访的低依从性使得新发动脉瘤的危险程度大大超过初始动脉瘤。过去30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新发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但因证据等级过低难以达成共识。此外,目前尚无临床模型用于预测新发颅内动脉瘤风险。这使得医务工作者缺乏用于指导颅内动脉瘤患者随访的有效参考。


2023年9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何朝晖教授团队以“建立并外部验证新发颅内动脉瘤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对19个队列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Establishment and multicenter external validation of a risk prediction model for de novo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19 cohorts)为题在《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of Neurosurgery)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团队通过对目前所有探讨新发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明确了具有高证据等级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将危险因素转换为风险评分建立了预测模型。而后团队将所在医院的临床患者作为验证队列对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


建模队列共纳入19项研究中的9351例患者,其中304例患者(3.25%)在3.3-18.8年的随访中发现了新发动脉瘤。荟萃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为诊断初始动脉瘤时年龄小于60岁、女性、吸烟史、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诊断初始动脉瘤时动脉瘤为多发。其对应的风险评分分别为4、5、2、6、3、3。



验证队列共纳入所在医院的776例患者,其中45例患者(5.80%)在平均6.19年的随访中发现了新发动脉瘤。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4,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900,截断评分为13,表明了其良好的性能。另外,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和生存曲线也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良好性能。



本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和临床指标的,方便且直观的新发颅内动脉瘤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对该模型的外部验证明确了其预测价值。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风险水平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的、长期的造影随访。合理使用该模型不仅有助于临床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具有积极作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谭嘉禾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何朝晖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TAN J, SONG R, SU J,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multicenter external validation of a risk prediction model for de novo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19 cohorts [J]. J Neurosurg, 2023: 1-9.




第一作者简介


谭嘉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读博士,从事脑血管病及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通讯作者简介



何朝晖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委员会出血性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地区会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脑缺血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手术学组组长。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

重庆市企业医院协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组组长。

技术优势: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0年,熟练掌握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直接或间接搭桥术等脑血管疾病常见技术。尤其擅长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高血压脑出血和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包括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存活概率、生存质量)及术后康复等复杂问题有丰富经验。

科研教学: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2部。培养研究生30余名。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003内容1097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