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发布 | 360阅读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诊断与处理

晨酪酪

神经人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人


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恢复血流灌注最主要的手段。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再灌注过程中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我国急性脑梗死使用静脉溶栓药物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定义:

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分类分型:

1)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分为症状型和无症状型。NIHSS评分增加≥4分或意识水平加重1分等常用标准来评估为症状型。
2)根据影像特点分型。包括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分型和Heidelberg分型。


注:HI:出血性脑梗死 PI:脑实质出血。


3)根据病理特点分类:

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梗死灶内水肿的脑组织挤压破坏毛细血管,新生的毛细血管与软脑膜血管和周围皮质血管互相沟通时,出现血液外漏,多位于皮层周边部,出血灶呈多灶性、分散性瘀点,或融合成瘀斑。

小动脉型(血肿型):远端血管缺血缺氧、血管壁受损、血管再通或血管破裂、血液再灌注引起出血,其出血量较大,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多发生于基底节附近,出血灶近梗死中心部,呈单个或多个血肿。

自然史和结局:

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2%~7%;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6.0%~49.5%,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16%。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在36h内,约88%发生在溶栓后24 h内。36 h后出现的出血转化通常不被认为与溶栓导致的凝血紊乱相关。

诊断:

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处理:

1)一般处理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治疗类似。

2)症状性出血转化:立即停药溶栓药物,送检纤维蛋白原水平,经验性输注10U冷沉淀,随后继续输注,直到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每10U冷沉淀约升高0.5g/L纤维蛋白原)。若家属拒绝输血治疗或无法获取冷沉淀,可静脉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氨甲环酸)。

3)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患者,应评估患者临床情况并权衡利弊,待病情稳10d至数周后开始抗栓治疗。

刘鸣.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断与处理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 (03): 213-216.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52-265.
HackeW, KasteM, FieschiC, et al.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 [J]. JAMA, 1995, 274(13): 1017-1025.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48(11):641-651.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