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颅内多发串联动脉瘤的治疗,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操作繁琐且复发概率较高。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治疗颅内多发串联动脉瘤时完全闭塞率最高且并发症最低,相较于传统介入治疗方式,其操作更加简便,安全,已逐渐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本病例是来自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李光宗主任使用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联合弹簧圈对颅内多发串联动脉瘤进行治疗,对于载瘤动脉进行重建,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以期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

患者:女性,68岁。
主诉:头痛10余年,左侧腰腹部丘疱疹伴疼痛10天。
现病史:入院前10余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痛,主要位于顶枕部,为胀痛不适,呈阵发性,程度中等,不伴恶心、呕吐,院外曾行MR提示"脑动脉瘤"。10天前,患者出现左侧腰腹部丘疱疹伴疼痛,皮肤科门诊治疗后目前仍有疼痛。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
辅助检查:
1.颈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见异常。
2.颅脑平扫及增强扫描见鞍上池左侧份直径约1.5cm明显强化结节,多系动脉瘤。
3.颈部、颅脑CTA示:左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主要头颈动脉轻度粥样硬化,局限性混合斑块,部分管腔轻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C6段为显。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椎动脉V4段较对侧纤细。DSA示:左侧颈内动脉C6-7段串联动脉瘤。
4.胸部平扫示:右肺散在少许模糊点片影,多系炎性灶;双肺多个微小实性结节及钙化灶,直径<0.5cm,建议随诊复查。
5.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

术前CT/CTA/DSA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左侧颈内动脉C6/C7段串联动脉瘤。
【术前CT检查】

【术前CTA检查】

【术前DAS检查及病变部位数据测量】
术前通过工作位测量,近端动脉瘤大小约为4.35*4.20mm,远端动脉瘤较大约19.44*15.25mm,瘤颈宽约10.0mm,载瘤动脉近端血管直径约3.97mm、3.50mm,远端血管直径约2.91mm。

1.左颈内动脉动脉瘤
2.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
3.双侧颈动脉硬化
4.双肺小结节
1.手术方案
2.术中器械
6F 90cm长鞘
XT-27微导管
0.014in*200cm微导丝
取栓支架 6*3.0mm
泰杰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JED-D-4.5-20(预期血管直径和长度4.0mm*27mm)
泰杰Freble™一次性使用中间导管TJIC72-115
泰杰Perdenser®栓塞用弹簧圈系统16mm*30cm-2D
泰杰Perfiller®栓塞用可膨胀弹簧圈系统:两枚15mm*50cm-3D、一枚11mm*40cm-3D

患者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置入8F动脉鞘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正位造影】

【左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正位造影】

【右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
6F长鞘和6F中间导管(泰杰)同轴建立稳定通路,路图下,选择合适工作角度,沿微导丝将XT-27微导管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因远端动脉瘤瘤体较大,支架微导管在瘤腔内成襻,后选用取栓支架成功解襻),将泰杰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JED-D-4.5-20(预期血管直径和长度4.0*27mm)沿支架微导管输送到位;然后,预埋栓塞微导管在动脉瘤腔内,计划在密网支架释放后对远端较大动脉瘤进行疏松弹簧圈填塞。

【支架微导管到位】
【输送密网支架 】
【栓塞微导管到位】
缓慢回撤支架微导管,当头端打开类似“V”型的喇叭口状时停止回撤,此时将微导管与输送系统整体回撤至动脉瘤远端预期锚定位置。
在完成密网支架远端定位后,推拉结合缓慢释放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推拉结合缓慢释放密网支架】
完全释放支架后,影像下可见支架显影清晰,形态良好,无贴壁不良,遂撤出输送导丝。
然后,经预埋的栓塞微导管依次填入一枚Perdenser®栓塞用弹簧圈系统16mm*30cm-2D,两枚Perfiller®栓塞用可膨胀弹簧圈系统15mm*50cm-3D,一枚Perfiller®栓塞用可膨胀弹簧圈系统11mm*40cm-3D对远端较大动脉瘤进行疏松栓塞;疏松栓塞动脉瘤后,应用微导丝成襻行支架内按摩,促进支架的进一步充分贴壁。

【填圈】
【填圈 】
【微导丝按摩】
术后即刻造影,可见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完全覆盖病变,贴壁良好,前向血流通畅,动脉瘤腔内可见明显造影剂滞留,各分支血管保留良好,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左侧颈内正位造影】
科室/术者简介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创立于1946年,2001年成立独立科室,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独立二级学科,是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近二十年来,神经内科学科规模逐渐发展壮大,在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居省内前列。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护理精良、团结和谐的医护团队,目前设置沙河、东虹2个病区,编制床位120张,医疗系列22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8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硕士9人。形成了脑血管病、睡眠障碍、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免疫病及神经重症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亚专业品牌,多名医师荣获华西都市报 “我心目中的名医”称号。护理系列30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7人,护士3人,其中本科25人,拥有神经内科专科、伤口/造口专科、康复专科、静脉治疗专科、老年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卒中学会常务⻘年理事 四川省卒中学会介⼊分会常委 四川省神经介⼊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脑血管病预防分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微循环及血流病变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在Neurology等学术期刊上以第⼀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数篇 从事神经病学专业10多年,在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及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的介⼊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神经介⼊操作经验;熟练掌握颅内和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瘤介⼊栓塞术等
产品介绍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